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 106 第一零六章
最新网址:www.00shu.la
    大家脸红耳赤。

    朱棣甚至想要破口大骂:橡胶是造这个东西的吗?亏他之前还对这橡胶心驰神往!若是那后世之人,知道他去找美洲大陆,就是为了这东西,不会说他每天想都是那档子事吧?那他在历史上的名声,该当如何?

    永乐盛世,不会变成避孕盛世吧?!

    他突然觉得,关于听不听后辈说话,果然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啊!

    就在这个时刻,那光幕又突地一闪,闪出了两张图片。

    那是过去的产钳和现在的产钳的对比。

    老朱愣了一下,见周围的大家都还愣着,不由急得大骂:“发什么呆呢?赶紧把那图给画下来啊!这东西看上去简单极了,就像剪刀似的,弄出来,不就是我们大明的东西了吗?!”

    他这样骂完了,又狐疑问:“这东西到底要怎么用?”

    然而大家哐当一下,呆在当场。

    这在场的男子们,从来没有进过产房去,既然从来没有看过生产,又怎么会知道这东西要怎么用呢?

    他看了看呆若木鸡的灵堂众人,只觉得这灵堂里的水平,日益令人绝望。

    他骂骂咧咧:“虽说这生孩子,是妇人家的事情,可你们也不能一点都不知道吧……罢了罢了,回头这东西,咱还是得找个女官来负责,得弄清楚好处!再进行推广!”

    此刻老朱已经明白了。

    若是有好东西,必定得要发诏书明告天下——不过这事儿,比较私密。

    到底要如何不辱斯文的讲明白呢?

    他陷入了沉思。

    如果夫人还在就好了……唉,夫人啊……

    他抬头,看向朱棣:“老四!”

    朱棣:“爹?”

    “这事儿,咱做主,交给你媳妇了,没有问题吧?”

    “没有问题。”朱棣肯定地说,以他对自家媳妇的了解,只怕对方会迫不及待。

    待老朱说完,朱柏咳嗽一声,插话说:“那个,橡胶……”

    大家怀疑地盯着他。

    你想说什么?你是这种人吗?之前没有发现啊!

    朱棡此刻是灵堂中,年纪最大的哥哥,他说:“你还小,不要这么轻佻无状!”

    朱柏气得脸红脖子粗:“你们都在想什么呢?!我是说,显然这个橡胶还有别的用途,比如说做气球!”

    于是,脸红脖子粗的变成了淫者见淫的大家。

    【说回袁宇……】

    朱橚茫然了下:“袁宇是谁?”

    朱棡友善提醒:“朱棣那人渣暴躁女婿袁容的哥哥。”

    朱棣重重:“现在不是女婿了!”

    【在他前往大名的路上,李远率兵埋伏,亦如朱棣般以数十骑兵引诱,诱入埋伏圈吃掉。

    3w的朝廷兵,被斩首1w+,获马3千,袁宇活着,应该逃了,没有说他被抓。】

    大家回忆了一下方孝孺的计策:“难道不是在朱棣回北平的路上进行追尾袭击吗?怎么直接就莽上去了?”

    郭英:“……可能这三万人是想去埋伏的。只是还没有到埋伏地点,就先被埋伏了。毕竟,此刻大名附近,应该被朱棣散出的探子牢牢掌控着。”

    【朱棣在7月2日离开大名,杀向西南方向的彰德和林县,具体的我们下一p再说。

    这一p的结尾,up想和大家介绍一下,朱棣待在大名府的三个月里,除了和朱允炆打嘴炮,还干了一件鲜为人知的小事。

    ——他帮大明建了一座新的大名城。

    在座的,还有谁!敢说他朱棣不是大明的铮铮忠臣?就如同曹操说的那句话,‘我大汉忠臣也’!他真的,我哭死。】

    朱棣生气道:“这曹操,岂可与我相比?”

    大家点头:“是啦,你毕竟没有把大明改成大燕。”

    朱棣:“……我建了一座城。”

    大家:“可是曹操也屯田百万呀?而你的粮食,甚至大多还是靠李景隆赞助的。”

    朱棣:“……但是曹操没有抵达他忠诚的南京!”

    众人遗憾地叹了口气。

    【事情是这样子滴,还记得方孝孺说,大名府这地儿“暑雨为沴”,洪涝严重么?

    确实如此,大名府境内,有漳河、卫河(南运河支流),两河洪涝严重,洪水淹没毁坏了旧城,对此,现存有两种说法。

    一说、洪武31年。

    《河渠考》[明末清初-万斯同]认为是被漳水冲毁,《读史方舆纪要》[清初-顾祖禹]、《明史》认为被漳卫两河冲毁。

    一说、洪武34年。出自《元城县志》[清麻祖]等

    时间门最近的,正统年间门的《大名府志》未记载具体冲毁时间门。

    不过,虽然毁坏年份有差异,重建的记载都是相似的。朱棣在建文3年的战争之余,命都指挥吴成,在旧城西面八里处的艾家口,建立了新的大名府城。】

    此时,朱元璋和朱棣,已经是一个脑袋两个大。

    越听越心里打鼓。

    这水灾,也太严重了;这要治理的河流,治了又治,还是层出不穷啊。

    朱元璋叹气说:“那漳河、卫河,不是第一次了,去年才刚刚弄塌了城墙。”

    “洪武17年,洪武19年,也都发了水。”蹇义补充说,他想起之前众人关于曹操的讨论,又道,“战国时,西门豹便是在漳水取缔了河伯娶妇的陋习,又修筑了12道水坝,12条河渠,使得漳邺一地百姓泰安,得载史册。曹操在他基础上,修筑了天井堰,又凿渠引漳入白沟,使得邺城繁荣空前。后又有唐之姜师度、宋之王沿。现如今,轮到我们了。”

    【吴成,原名吴买驴,他爹是元朝的官员,随着观童(劝降乃而不花、纳哈出的劝降专业户)父子俩一起投降了大明,遂改名吴成。

    但因为原名太好笑了,靖难时,对面的士兵会对燕军阵容指指点点,说,看哪,那就是买驴。

    就……很og。】

    大家有些想笑,又觉得笑了就功德-1了。

    朱棣倒是维护手下的人,他手下的人,他真的很爱:“买驴怎么了?谁家要是能买头驴,我们都得说他是富裕人家!”

    朱棡和他抬了下杠:“既然这么富裕,改什么名?”

    朱棣睥睨他:“不就是为了防备些狗眼看人低的吗?”

    朱棡:“?”

    你在内涵些什么?

    朱元璋客观地说:“取名这个东西吧,讲究天赋!也不谁都有咱这样的天赋的。老四,你那老丈人的长子(徐辉祖),给他的儿子取名叫释迦保。倒不是说这寓意不好,就是听上去,实在太普通了些。”

    【友友们应该还记得,薛岩来朱棣军中,看到的是数百里的军营——看得出,朱棣还是比较习惯行军扎营,没什么太大的筑城需求的。

    为啥会突然一颗红心向日月呢?

    up这里真的要做一个相对武断和主观的揣测,顺德(邢台)、广平、大名府这一路官民望风而降的迅速。

    他搞不好是真的产生了我是王师,我要帮助百姓,于是替这些受水灾影响,无家可归的百姓们,筑了新城。】

    朱棣觉得,自己听了这么一大段,总算有句话说进了自己的心坎里。

    这可比说他靖难打得多么多么好,多么多么会背刺,更得他的心。

    “我肯定是这样想的!看百姓流离失所,我于心何忍?哪里吃得着,睡得下?现在,虽然不能说站稳了脚跟,但是,但有余力,为百姓做事,我不止不会推迟,还会主动去做!”

    老朱看了看他,轻轻哼了一声。

    这哼声里,多少有点“算你这小子没忘本”的意思。

    朱棣听出了,更得劲了,又补充一句:“和某些完全不惜民力的人,是有天壤之别的!”

    朱允炆:“?”

    我是你脚下的蘑菇吗?想起来就踩踩?

    【大名府这块地的百姓,确实是很苦的。

    我们前面提过,它在北宋时是“北京”,地理位置重要,有“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势,能堵塞南渡黄河的要道。

    故而,北宋大力筑城,一时间门遍地桑树,丝织业高度发达,“席万盈之懿,冠千里之上腴,隐然北门”。

    水浒传还描写它“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

    大家听了听,品了品。

    蹇义出口赞叹:“这水浒传的文辞,倒是颇为风流。”

    老朱叹气:“也不知道这水浒传,如今到底写出来了没有。都说是咱们明朝出了四大古典名著的三本,那这三国、水浒、金瓶梅作为畅销书定也是水平极佳吧。三国演义讲三国,水浒是宋时梁山泊,金瓶梅讲什么呀?从名字里竟然窥不出来。”

    蹇义一愣:竟有如此高的赞誉吗?

    原本只是普通好奇的他,现在变成了极为好奇。

    “既然三国、水浒的叙事都隐然于一朝之兴衰,同列其中的金瓶梅,想来也是篇鸿篇巨作吧。”

    老朱点头:“好像说金瓶梅最畅销,文人的眼睛是雪亮的!”

    蹇义笑道:“若是小臣有幸能见到金瓶梅,定要沐浴焚香,擦干双手,再行翻阅。”

    【但就是这样一个土地里流着蜜的古都,因为宋金战争与黄河水患,遭到了灭顶打击。

    首先是战火使得丝织业的工匠们被迫跟随南迁,从此织造中心转移到了江南地区,大名经济遭到重创。

    而黄河——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

    隋唐时,黄河中游被大量开垦,导致黄河生态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本来就影响到了黄河下游。

    北宋时黄河在大名附近摇摆的厉害。

    漳水、卫水那时属黄河的支流,黄河水泛滥,导致土地盐碱化。】

    “土地盐碱化?”朱橚不禁出声,“这是什么意思?”

    他毕竟是要和土里的植物、粮食打交道的,如今,也是很关心土地的问题。

    他又猜测:“是不是指土地没有肥力了?”

    朱棣试图从字面意思理解:“应该是指土地里的盐卤变多了,这地,也就寸草不生了。”

    老朱沉吟着点头:“不错,土里扒拉粮食的农民都知道,水泡久了的地,就不行种粮食了。”

    【黄河自己拍拍屁股夺淮入海了,却在华北平原留下了地上河道,泄水常常受阻,因而,哪怕漳水已经投入海河河系,也不能摆脱辣妈河的遗毒。

    明清的小冰河让极端暴雨天气出现的更频繁了,漳河、卫河,从此泛滥成灾。大量沙荒之地出现,农业遭到毁灭性打击,可能还影响了地下水,大名地区居民饮用水都比较困难。

    从1401年到1872年,471年间门,大名地区水灾次数达54次,每9年不到来一次。

    实在太惨了,漳河还得了个“桀骜不驯的漳河”诨号,全是两岸民众的辛酸泪。】

    地下水他们明白。

    井水就是地下水。

    老朱摇头:“确实,那时候,地里打出的井,井里的水,都是苦的,没法吃。也许,这就是土地盐碱化的后果之一吧。”他有点羡慕,“这后世的人,肯定是连土里有什么都搞明白了。既然明白了,针对性的用些对庄稼好的,撇去那些对庄稼坏的,这庄稼,还有长不好的道理吗?难怪他们可以养活14亿的人。”

    【除了水灾,还有蝗灾。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先驱,已故的马世骏院士认为,“飞蝗爆发的主因是水、旱灾相间门发生”。

    应在飞蝗可能产卵的地区主动治理河流,加固堤坝,避免因干旱导致大面积的河床裸露,不让蝗虫有产卵机会。】

    “适大旱,蝗集御前芦场中,亘数里。希言欲去芦以除害,中使沮其策,希言驱卒燔之。”蹇义背了一段宋史,道,“旱灾与蝗虫之关系,南宋越国公赵希言已认识到了,只是,他以为蝗虫与芦苇有关,原来避免河床裸露就可以了吗?”

    这也是在场众人都不知道的一点。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永林认为,蝗虫产卵至少需要以下三大条件:

    一是要有荒地。

    一是土地上要有空隙,植被覆盖率超过80,就会使蝗虫无处产卵。

    三是18—20的土壤含水量是蝗虫产卵适合的湿度。】

    朱元璋震惊道:“怪不得说水、旱相间门,这得有水,又不能很多水。如此说来,不但治水会帮助减少蝗灾,植树也可以防止蝗灾?这万事万物,还真是息息相关啊。”

    【反正,不稳定的水位,绝对促成了大名蝗灾的诞生。明代,这地方共发生了28次蝗灾,为县志记载以来历朝之最。

    嗯……不过明朝其他地方蝗灾也厉害,据统计,它共有205个年份都发生了蝗灾,占王朝总存活时长的743。也是前所未有的离谱数据。】

    朱元璋再一次觉得,自己治下的大明,摇摇欲坠,破破烂烂。

    那破破烂烂的,就是被那铺天盖地的蝗虫,给撕咬出来的!

    朱权默算了算,震惊道:“我们只有276年吗?”

    现场,突然一声痛不欲生的“啊”!

    那是朱棡,突然捂住了自己的胸口,就算是坐在椅子上,他也摇摇欲坠:“你算错了吧!再算一算!”

    朱权委屈了。

    这么简单的算数,我能算错吗?

    “就算再算一百遍,也是2759……”

    他突然发现,现场里的大家的目光,突然变得阴森森起来。

    这样森森如狱般的感觉中,他唯唯诺诺:

    “我……我……可能……那个……错了……”

    老朱破大防:“搞什么,就咱们大明有小冰河期,其他朝代,都没有是不是?这贼老天,就转给我们大明降灾殃吗?看看咱们,不是水灾,就是蝗灾,还有干旱!若是没有那什么小冰河,咱们大明,五百年也是轻轻松松的!”

    被赶到外头的朱樉,在外头大喊:“不,老爹,你还有堡宗——还有那小冰河期,肯定会过去的,后代那兔朝,就没有这小冰河——这证明,还是我们大明,活得太短命啦——”

    老朱觉得自己早晚要被这些儿子气死掉。

    他颤抖的手指,再度指向朱樉。

    好在,在他发话之前,光幕又开始说话。

    否则,这朱樉,高低要被拖出宫去。

    【up这时候不得不感叹一句,都说李世民吃蝗开启了我们华夏吃货民族的吃蝗大业。

    但现在,我们吃的都是人工养殖筛选后,富含营养的蝗虫——一般为中华稻蝗。】

    朱棣抱头。

    后代人都在干什么啊。

    野生的蝗虫居然不够吃,还要人工饲养来吃?

    怎么回事,普通的东西吃多了,要吃一点刺激的是吧?

    【而且吃之前,需要清理干净内脏,浓盐水浸泡+高温油炸杀菌。或者磨成蝗虫粉当宠物饲料,给它们增加蛋白。】

    大家一愣。

    宠物可以吃蝗虫粉,听上去还挺有营养的?

    但朱元璋骂道:

    “谁会用油去榨蝗虫啊!你家油那么多啊!这不就是何不食肉糜的翻版吗?”

    他心中也有点酸溜溜的。

    感觉大明的百姓,和那兔朝的百姓,差别也太大了。

    就有点生气。

    【李世民吃的活蝗虫体内是有寄生虫风险的,有时候蝗虫死了,里头的铁线虫还在那边爬……他没和朱棣一样害瘕病,是运气好。】

    朱樉就算身在灵堂之外,他的灵魂是在灵堂之内的。

    闻声,又是大喊:

    “朱棣那是贪嘴,唐太宗那是功德无量,不能比,不能比,不一样的!”

    【友友们现在应该是很少听到国内蝗灾的消息了,偶尔新疆那边有一点,但基本都ok。

    上一回铺天盖地的蝗灾宣传还是非洲蝗灾蔓延到隔壁三哥家和巴铁家,我们为了御蝗于国门之外,派专家奔赴巴铁家援助。

    嗯……非洲沙漠蝗确实很恐怖,高达4000亿只,难以想象啊,看那视频密集恐惧症犯了,咱们国家每平米十几只已经被定性为严重蝗灾了,擦汗。】

    朱棣先脱口称赞:“御蝗于国门之外,这兔朝,果然强!”

    至于那新出的名字,朱棣又是拧眉:

    “这三哥又是谁?怎么还配被兔朝称一声哥?”

    他心中不禁为那兔朝暗暗着急:这兔朝,已经有一个丑丑了,又有一个老大哥了,又来一个三哥,兔朝,你要争气啊!这些国,都环伺在你身边,对你虎视眈眈呐!

    【而历史上,我们的祖先也在拼尽全力与蝗灾搏斗,朱棣也不例外,翻开他的太宗实录,随处都是赈济蝗灾的记录。

    他不但赈灾,也预防。

    大明会典记载,自永乐元年起,吏部就需要向各处下达指令,每年初春,派人巡视境内,看到初生之蝗,设法扑捕,务必赶尽杀绝。如果坐视,导致蝗灾蔓延的,罪之。

    同时会追究到省级官员和巡视组成员的连带责任。每年9月、11月都需要定时下发文件提醒,此为永例。

    如蝗灾爆发严重,他有时会派军队前往捕蝗。捕蝗结束后,会让御史前去复验。

    宣德9年呢,朱瞻基还加派了锦衣卫、给事中、御史去捕蝗——友友们看电视剧里那些冷面锦衣卫酷哥男主,想到他们抓蝗虫的样子,会不会有点好笑。

    弘治7年,参考宋神宗的《捕蝗诏令》中百姓捕蝗可换钱粮的规定,“命两畿捕蝗,民捕蝗一斗,给米倍之。”】

    蹇义稍作纠正:“《汉书》平帝纪里,遣使者捕蝗,民捕蝗诣吏,以石斗受钱。西汉的时候,就有以蝗换钱了。北宋时,只是指定成具体法律了。”

    大家更关注的是冷面酷哥。

    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冷面酷哥是什么意思,也不明白锦衣卫抓蝗虫的笑点。

    猜测过去,就是以后会有很多拍摄锦衣卫的电视剧。

    他们纳闷:锦衣卫有什么好拍的。

    朱棣大摇其头:“还不如拍拍我怎么治理蝗虫,治理水灾。”

    朱元璋点头:“既然这政策不错,那就从现在开始实施吧。”

    朱棣:“?”

    等等,那算您的政策,还算我的政策?

    朱棣试图争取署名权:“爸爸,要不我写个折子给你……”

    老朱呵呵一笑:“就不用了吧!这后辈,都已经说明白了。”

    朱棣含恨,并当场好胜心起,暗下决心:

    未来的自己,做的这些,又算什么!

    我的未来,会比这未来,能干百倍!

    【朱棣忧心百姓,因各地蝗旱等灾情,永乐元年4月,登基都10个月了,不曾修缮朱允炆焚毁的东宫,一直把它将就着当做自己的后宫。

    还写信告诫弟弟朱桢,学学自己,别惦记着兴造宫室,且等民丰再说。】

    朱元璋那蕴含着死亡的眼神,落在了朱桢身上。

    “嗯?你也喜欢造宫殿?”

    朱桢呆呆站在原地,他排行第六,正好排在朱橚之下。

    但是从头到尾,如今都这么久了,他终于出现了一次……然后就是被骂吗?

    而更令他痛不欲生的是,老朱的数落喋喋不休:

    “哼,肯定是你上表想要朱棣拨款给你建造宫殿,你啊你,咱一死,你们一个个的就放浪形骸了是不是?就撕掉了过去的伪装,放飞了自我,是不是?”

    朱桢眼神空洞。

    我那时候在封地武昌,我也不一定知道其他地方闹灾吧。

    我就是和四哥商量一下,可不可以造个宫殿嘛,有这么罪大恶极吗?

    爹啊,你还记得我当年随信国公(汤和)出征诸蛮,平定叛乱的时候,你还称赞我“真吾子也”,我也是为大明流过血,流过汗的!

    他想到了这里,看一眼朱棣,心中又兀自愤愤。

    再说了,四哥他不修南京宫殿,明显是想修个大的,修了整个北平故宫!

    你咋就不说他呢?!

    没有后娘也有后爹!

    【但他对蝗虫的认知是比较浅薄的。

    比如,实录里追思了,婺源县知县吴春卒于为民入水祷告蝗灾,最后溺死一事。

    ——心肠不错,就是行为上,纯属白白迷信送死,有这时间门不如多抓几个蝗虫。】

    大家又尴尬又生气。

    尤其是朱元璋。

    朱元璋也是不能免俗地为了蝗灾祷告过的:“这精神属性,也是很重要的啊!怎么能说没有用呢?正是这县令,用自己的生命,鼓舞了百姓,才让百姓,坚决和蝗虫斗争到底。”

    “就是,就是。这又不是如西门豹制止的那些恶人般,牺牲无辜女孩子,他是牺牲了他自己,这如何不值得嘉奖,如何不值得肯定。总比那些看见蝗虫却无所作为、尸位素餐的人要好上许多吧。”

    【再比如,朱棣对六科给事中说,我最近听闻皇城内,有人蓄养鸡鸭,我为蝗灾日夜忧心,这些宦官自己吃的东西都是国家给的,还浪费粮食喂牲口,一天喂的米就够饥民一家n口人的口粮。气死我啦,我禁止他们了。】

    朱棣皱眉:“这哪里不对了?人都吃不饱饭,还要伺候那些鸡鸭吗?”

    老朱肯定他:“这事你没有做错,还是那后世,粮食多了,他们就不知道我们的苦了,咱们切不可被这浮华之风沾染,稀里糊涂,好高骛远起来。”

    说这话的老朱,肯定已经忘记了,自己想要导弹的那件事情。

    【e……要是朱棣知道,我们如今最广为人知的一条蝗灾宣传新闻标题就是《特大蝗灾袭新疆、十万鸭军赴疆赈灾》,不知有何想法。

    鸭鸭,珍珠鸡、粉红椋鸟,甚至□□,都是蝗虫的天敌。

    古人也曾认识到这种生态治理法,甚至朱棣实录里就记载了一件趣事:永乐22年夏5月,大名府浚县蝗灾,知县王士廉自责,斋戒三日后,忽然飞来了数万只鸟鸟,把蝗虫吃干净了。朱高炽听说后,被这个王士廉的诚心感动。

    ——感动个屁啦,对那90是粉红椋鸟的鸟鸟心存感恩吧!

    那是大自然的食物链法则。】

    大家突地嘶了一声。

    朱元璋和朱棣,都对刚才说的话,感到了一阵尴尬。

    还好,刚才的反对意见没有太激烈……否则,刚才越激烈,现在越尴尬。

    这时候,还是蹇义低头想了想,开口说:“宋朝的《脚气集》里说,朝廷禁捕蛙以其能食蝗也。确实啊……这用动物治虫子一法,是可行的。”

    【对于这点,堡宗个垃圾倒是产生了相对正确的认知,正统13年6月,开封府蝗,秃鹫把蝗吃的干干净净,庄稼无损。

    堡宗认为鸟能除民患,那就禁止捕猎鸟鸟。】

    虽然这是一件正确的事情。

    但是,大家很难对堡宗产生正面的评价。

    人都是有脾气的,他们没把这不肖子孙狠揍上一顿,是因为他们不想吗?显然,是因为他们做不到啊!

    “何况,也只是禁止捕鸟而已,还是很消极的。”

    “不说饲养,至少要想办法驱赶鸟鸟,让他们四处吃蝗虫啊!”

    【到了万历年间门,陈振龙(最早的甘薯引种人之一)的儿子陈经纶从秃鹫故事里得到启发,试验了饲鸭治蝗,是最早的养鸭治虫人之一。可惜推广力度不是特别大,他的这项成就,被自己的五世孙,陈世元[清]记录在《治蝗传习录》里。

    陈世仪[清]的《除蝗记》也记载了,当时江南地区有养鸭除蝗的法子。】

    评价鸭子吃蝗虫之前,大家的注意力,先被那“甘薯”给夺走了。

    朱棣狐疑道:“这甘薯,是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否则,也不会特意提出来说一下。”

    朱元璋则在想:“既然养鸭吃蝗在万历可以,没有道理我们不可以。”

    朱棣连忙打断:“爸爸,养鸭是要耗费粮食的啊。虽然鸭子可以吃蝗虫,但总不能只吃蝗虫吧?我们养鸭吃蝗虫,合算吗?”

    朱元璋又在沉思:“那这甘薯,会不会是鸭鸭吃的饲料呢?你看,他爸在家里种这东西,那么他家的鸭吃这些,倒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了。”

    朱棣又深想了想:“如果只是鸭子的饲料的话,也没有重要到要特意提一下吧?说不是这是我们人的粮食?”

    老朱愣了愣,灵光一闪,小心翼翼地问:“那是不是这甘薯,产量特别高,我们人吃完了,还有多,所以鸭鸭也能吃?”

    不知不觉,他们已经染上了说叠词的毛病了。

    朱棣却还觉得不太对:“如果这甘薯这么好,粮食能产出这么多,明末怎么会烽烟四起?”

    老朱一怒:“那还用说,你没看那鸭吃蝗虫之法都没有推广吗?肯定是这甘薯,也没有受人重视,没有推广起来!这些东西,有怎么够,还得告诉他们,说服他们,这些是好的,是可以改善他们生活的!”

    【而明末,牛逼大发的ssr徐光启写了非常厉害的《除蝗疏》,书中明确指出,猪和鸭等牲畜可以用蝗虫饲养。

    还有挖掘蝗卵法、收买蝗虫法、开沟埋蝗法等一系列沿用到我们建国初的法子。

    不过呢……我们建国后彻底压下蝗灾还是靠大规模飞机农药喷洒,嗯,鸭鸭这种生态防治,也只是补充手段。也许随着技术革新,针对蝗虫基因和生物研究更大力的发展,能有更环保的法子吧。

    现在都宣传绿色健康无农药了。】

    大家的嘴里,又含了一整颗柠檬。

    那飞机,原来可以不只用于打仗,还用于给植物喷洒农药。

    唉……

    大明,真是苦寒之地啊!

    他们也听明白了,未来还有更多更有效的对付蝗虫的办法。但是显然,那些和他们暂时没有关系,他们现在能依靠的,还是这些比较土的办法。

    鸭鸭吃蝗虫就不用说了。

    □□和鸟鸟,也不能落下。

    至于那挖掘蝗卵法、收买蝗虫法、开沟埋蝗法,乃至植树造林等一系列事情,都是好办法,回头,多管齐下!

    朱元璋最后,傲慢总结道:

    “咱们这叫纯天然绿色无污染,是那后世的兔朝人,也没有达到的境界!”

    【朱棣对饲养鸡鸭的担忧肯定是正确的,在人都吃不饱的时代中,给鸭子喂米饭是太罪恶了,但是吧,像徐光启那样,用蝗虫喂养,循环再利用会好很多。

    而且,穿越者必备的,蚯蚓人工饲养法是真的很好用啊……鸡鸭牛的粪便发酵堆肥可以饲养蚯蚓,蚯蚓可以喂鸡鸭,可以喂鱼塘,鸡鸭的粪便又可以堆肥,还能堆沼气池发电,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当然啦,大规模养殖是需要普及鸭蛋人工控温孵化技术,和预防禽流感的,没那么简单,一旦禽流感,那就鸭飞蛋打了。】

    大家听着听着,两眼放光。

    很好,很好,又学到了一招,这一招听上去,还是大家都可以做的。

    这岂不是又是百姓的一个养家活口之路?

    就是里头混进了一个沼气发电,有点令人迷惑,实在弄不明白,但不重要,这是去搞发电的朱柏应该考虑的。

    然后,老朱冷静一下:“这禽流感是什么意思?”

    朱棣:“是不是鸡瘟鸭瘟?”

    老朱恍然:“确实,那是危险极了。”

    他扼腕道:“这后辈,怎么不顺便说一下要怎么对付禽流感呢?后面是不是该说一下禽流感了?”

    蹇义插话说:“那控温孵鸭蛋,也很重要。是不是鸭子出生其实和温度有关?”

    老朱思考着:“那是不是给鸭蛋鸭妈妈的温度,就不用鸭妈妈,可以直接把鸭蛋给孵出来了?”

    大家感觉怪怪的。

    怎么说呢,这去母留蛋之法……虽然很怪,但是,似乎是个生财之道……

    这样,是不是,能在很短时间门内,孵出很多很多鸭子来?

    【总而言之,朱棣受限于时代与生产力的局限,未能帮助当时的百姓彻底解决水灾、蝗灾的困扰。

    但他依然尽自己所能去做他所能做的事。

    如今的大名古城墙依稀还能看到昔日他筑城的影子,即使从高约三丈五尺(约1167米),墙厚一丈五尺(约833米)的土城墙,变成了嘉靖时以青石为基、以砖包砌的高大城墙,也没改变整个大名旧城的城市格局。

    它形态方正,四方开门。为了取土方便,朱棣的部下们在古城四角挖凿出凹陷之地,形成了中间门高、四面低的地势,使得洪涝时的积水可以迅速汇聚于此,同时与城外的护城河联动,有效排水。而这些蓄水旱灾时又能帮助他们取水。

    在简陋的环境下,最大程度的发挥建筑智慧,帮助老百姓们抵抗旱灾洪涝。

    此时,他未登基。

    我们已经依稀从这零星的小小改造里,窥见了他将在大明这块不再有任何人可以阻挡他施展抱负的土地上,迎接他的永乐盛世。】:,,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