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魏风华 > 第五百七十九章 血战高丽(三)
最新网址:www.00shu.la
    在黎盛派兵于小道设伏,彻底把织田信虎坑死的时候,公州之战就不可能再有第二个结果。

    此役魏军大胜,倭军大败,除了公州城的东城被烧成了一片废墟,大火数日不灭,无数烧成焦炭的尸首无法辨认身份以外,结局总算是让济州岛上望眼欲穿的高丽君臣们看到了一丝曙光。

    魏军阵亡一千七百九十六人,伤两千三百二十余人,而倭军的伤亡数字就有些意思了,根据送到济州岛以及江南的战报来看,此战魏军斩获倭军共计三千三百余人,考虑到之前守城的军队有四万,看起来似乎并不多。

    然而这并不是倭军全部的伤亡人数,而是人头数--由于战前黎盛明确传下军令,攻城途中不许割下人头,所以城墙上的军功不好统计,再加上后来烈火焚城,有人头也烧成黑炭了,于是挑来拣去,也只算出来三千多个,至于后面被黎盛坑死的那过万倭军...

    大概黎盛还是要点脸的,先是撕毁和约,然后悍然背信,最后倭军其实都投降了不少,然而黎盛因为没地方安置这些倭人,再加上他一向看倭人不顺眼,所以顺手就来了个杀降--这种事情的确是不好意思往上报。

    这也就导致无论是战报,还是高丽后来的史书上,都没有明确记载这次公州大战倭军的实际伤亡数,大都以“万余”、“数万余”代称,考虑到高丽人没必要帮黎盛掩饰,大可以直接明说,所以黎盛后来到底做了些什么以至于高丽君臣都不敢明着说他坏话,也大概可想而知。

    反倒是倭国很实诚,能让后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魏定远元年五月,公州大战,织田信虎部共计三万九千七百人,公州城破后存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人。

    入侵朝鲜的大半倭军被一战打残废了,也难怪织田信虎没脸再活下去。

    当然,活着的织田信虎都被黎盛当猴耍,死了之后就更不值得黎盛在意,那些用血写成的诅咒甚至都没让黎盛感觉到有半分不适,打扫战场后,他迅速带兵回到公州城,但却并没有第一时间驰援开京,因为公州城还有一堆烂摊子等着他收拾。

    首先是还在城内流窜的倭寇,这些脱离大部队选择逃命的倭寇此时在城内杀人放火,抢钱抢得不亦乐乎,为了让公州城成为魏军接下来的桥头堡,这些人必须要清理点,而人数估计还不少;其次是还在燃烧的东城,要知道黎盛虽然不在意名声,但那也得分情况,倭寇大敌当前的时候自然顾不上在意,但打赢了仗怎么也得考虑善后,尤其是东城里现在还有不少高丽平民被困在火海之中,烧死一批再救一批,两相平衡,他黎盛的名声不就回来了么?

    --只能说黎盛的脑回路在这方面确实挺清奇的。

    归根究底魏军是驰援高丽,而不是和倭国金国一样来瓜分高丽,虽然高丽求援国书上出的血估计比魏国入侵也好不到哪儿去,但占住大义魏军可就是“王师”了,好处照拿,还挣名声,只要做事别太过分,日后放到史书上这都是一场值得大书特书的远征。

    攻陷公州城后,黎盛在这里又待了三天,这三天的时间他主要是在灭火,以及传令外围的魏军配合攻势,收复倭军主力被击溃后的失地,当军令传下时,由于魏军不过四万兵力,而且在公州城下还有不少战损,所以很多部将都担心兵力不足,然而接下来的情景却告诉了他们,什么叫做闻风丧胆。

    织田信虎被击溃,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忠清道,各地无论是在劫掠还是驻守的倭军得到消息,通通采取了整齐划一的行动--逃跑。

    没办法,主持前线战事的织田信虎都切腹了,开京还没打下来,魏军拿下公州城后,挺进驰援开京的路上再无障碍,而且黎盛打仗比较绝,他一旦决定不轻敌冒进后简直是硬啃下了忠清道所有的交通枢纽以及险关雄城,这就导致倭军想守都没法守,去抢都抢够了,这个时候还不怕留下来干嘛,等死?

    于是仅仅三天之内,忠清道全境的倭军就不战自溃,连魏军的影子都没有见到,就跑得一干二净,开京直接暴露在魏军面前,此时黎盛还在公州城里忙碌准备收拾收拾自己的名声,一听倭军纷纷退回高丽最南端的全罗道、庆尚道,收缩兵力防他来攻,当即便传令全军开拔,挺进开京。

    五月十六,黎盛到了开京城下。

    这是高丽的国都,是高丽最繁华的地方,然而此时抬头望去,城墙上下到处是血战过的痕迹,城内城外无数尸体都还没来得及掩埋,随着天气渐渐炎热,空气中那股味道简直能熏得人翻一个跟头,黎盛治军向来极严,看到这一幕场景立刻就眉头一竖,听到留守开京的将领前来拜见,他在城门外高坐马上,二话不说就几鞭子抽了下去:

    “愚蠢!本将解了开京之围,你等为何不把尸首掩埋?要是生了瘟疫,你满城人死绝也就罢了,让本将儿郎受损,第一个饶不了你!”

    脸上多了道鞭痕的崔承允没有动作,跟随他而来的几个偏将却忍不住了,这些日子高丽王公贵族全部逃离开京,就是眼前这位不姓李一直不得重用的崔将军带着他们守下了这里,倭军金军两面围攻,城内人心惶惶,许多人都把崔承允当成了唯一的希望,如今好不容易守来云开月明,这魏将虽然有大恩于高丽,但刚一见面就劈头盖脸抽了崔将军一顿鞭子,如何能让他们忍下去?

    “住手!”崔承允喝止了他们,然后转向黎盛,他居然懂得汉话,不借助翻译,缓慢开口道:“将军勿怪,实在是城内死伤惨重,再加上倭军撤兵太突然,末将唯恐有诈,才没有派人出城收殓尸体。”

    黎盛颇感意外,这些日子他来到高丽,所见所闻都在告诉他高丽人的劣根性,他看过高丽士卒宁愿替倭军开道,看过高丽王公贵族弃国而逃,没想到居然还有这么一个人能死守开京,而且面对他也不卑不亢。

    “好了,本将不与你多计较,倭军已经被本将赶回南边两道,忠清道已靖,让你的人出来收拾战场,同时让本将的人接手城防。”

    崔承允眼神一凝:“将军,这毕竟是高丽国都,让魏军接手城防是不是...”

    “哪儿这么多废话?若是没有本将,现在的开京城还存不存在都另说!”黎盛冷笑道,“本将已经送信去了济州岛,高丽王携群臣很快就要回返开京,到时候若是他们觉得此举不妥,再让他们来与本将谈!”

    “那城内的兵马?”

    “撤出来,去南方替本将探路,本将不指望你们能打退倭军,但在魏军休整的这些日子里,你们再废物也能探出些倭军消息来,这就够了!”

    黎盛策马而入城门,再也没看几人一眼--这才是他的脾气,兵书总说为将者戒骄戒躁,然而还年轻的黎盛一身都是锐气,他看不起倭人,同样也看不起这些不能保家卫国的高丽人,偌大世上也就只有王爷能让他老老实实站直了不敢说话,眼下高丽都是因为他才幸免于灭国的命运,有什么必要摆好脸色给这些人看?

    经历血战杀气腾腾的魏军进了开京城,崔承允站在城门一侧,看着那些从异国他乡而来的士卒们昂首挺胸接手城防,身旁一个偏将不忿道:

    “此人好嚣张!虽然战绩确实显赫,但未免也太不会做人了些!”

    崔承允轻轻摇头:“他对高丽有大恩,守城这么多天,你我都清楚,城破只在旦夕之间,确实如他所说,如果没有魏军,开京此时还守不守得住都另说。”

    “那也不能...”

    “有本事的人总是有脾气的,言语轻慢而已,我不在意,”崔承允看向济州岛方向,“我更在意的是...王上要回来了。”

    几个偏将也同时沉默下来,他们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高丽君臣回归开京,崔承允这个被留下来死守开京的倒霉鬼自然就要被夺权,兵力自然要交出去,最夸张的是,说不定还有人会因为崔承允的大功而心生忌惮...

    真是讽刺,保护了京城的英雄最害怕的事情,居然是自家的王上要回京。

    “那怎么办?”

    “或许那位将军说的是对的,”崔承允说,“既然魏军接手了城防,开京也就安全了,王上见不得我在此地,那我就带兵去南方两道,为魏军探路,只要能将倭寇赶出去,想必王上也会原谅我没有请示就贸然出兵。”

    身旁偏将纷纷领命去调兵了,只剩崔承允站在原地,看着济州岛的方向,微不可见地叹了口气。

    国破山河在,才知王上命比河山贵...

    ......

    “动作真快。”

    西京的城头,完颜阿骨打同样眺望着开京方向,将手里的战报递给一旁的猛安,轻笑道:“那个黎盛,真是不得了啊...一个坐镇江南的将领,也能带兵入高丽,将势大的倭寇打成这种德行,魏国的武德真的要充沛起来了。”

    那个最近颇得完颜阿骨打赏识的猛安居然识字,他读完战报,同样为黎盛在锦江以及公州的战绩惊叹,倭军七万入侵高丽,前后几战几乎打废了一半,原本弹指之间便能将高丽灭国,如今却只能退守南方两道,看起来魏军继续往南进攻也只是个时间问题,让人生畏啊...

    “大王,我们还攻不攻开京?”

    “魏军进了城池,我们当然就不能攻了,”完颜阿骨打叹道,“可惜,若是没有辽人在身后牵制...也许我能在那个人来之前,便把开京打下,就算最后也要交出去,但至少高丽的底蕴就要尽归金国了。”

    猛安沉默片刻,问道:“大王是不是忌惮魏国太过了?”

    “也就是你敢在我面前说这种话,不过这确实是事实,”完颜阿骨打说,“有人和我说,这世上仅有两个大国,其他的国家都是在捡残羹剩饭,金国这种刚刚才立起来还经不得风雨的更惨一点,尽管这两个大国注定要有一个倒下去,给了其他小国生存的位置,但在结果出来之前,要对他们保有足够的尊重。”

    他沉默片刻,叹道:“当初我曾入魏国,走到魏国西北黄沙之地时,亲眼看到西夏是如何复国,又是如何被魏国套上绳子成为守门犬的,当时还不觉得,现在看来,原来金国的命运一开始就注定了,前狼后虎之地啊...金国和辽国是世仇,双方没有和解余地,那金国也就只能彻底倒向魏国了。”

    “可这是高丽战场,不是魏辽国战的地方,”猛安说,“如果一直避着魏国,那我们和魏国的奴仆有什么区别?”

    “奴仆”这个字眼似乎刺痛了完颜阿骨打的眼眸,他猛地转过头,但确认猛安是无心而不是意有所指后,他很快调整好了状态,用金国国主的威严下了命令:

    “去告诉要回到开京的高丽君臣,金国可以把西京还给他们,价钱让他们开。”

    猛安猛地一惊:“大王!”

    这可是西京!整个高丽最大的三座城池之一!虽然当初金国没费什么力气就奔袭而来拿下了这座城池,但就这么还给金国,是不是也太亏了点?

    然而完颜阿骨打很想告诉他,如果还不趁现在和高丽谈价钱,再过些时日等黎盛把倭寇收拾了腾出手,那金国就真的什么也拿不到了。

    完颜阿骨打摇头示意这事没得商量,问道:“后方战事如何?”

    “辽国增兵两万,现在有四万大军列于马訾水南岸,在得知开京解围之后,他们的攻势缩小了很多,看起来是准备留下一部分人继续堵我们的后路,另外一部分转道去辽阳。”

    “这样么?”完颜阿骨打轻轻点头,“看来高丽这地方也待不了多久了--好在这一趟过来抢得已经够多,人口,金银,铁器,丝绸...再加上走之前还能敲高丽君臣一笔,这兵总算是没白出,这样一来回辽阳和辽人继续死磕也有了底气,起码几年之内,辽东都不会饿死太多人了。”

    他的语气很随意,但其中的态度却展露无遗,猛安知道完颜阿骨打是准备撤兵了,换句话说,是金国对高丽的入侵就要到此结束了。

    收获是挺大,但就是有股虎头蛇尾的味道。

    完颜阿骨打清晰捕捉到猛安眼中那一抹遗憾与失望,他笑了起来:“当然,退兵不退兵,一切都还要取决于魏国是不是真的能把倭人赶下海,如果那黎盛一路高歌猛进,最后却在高丽南方两道翻了船,我们自然就不用退兵,也许还能趁着辽国分兵,强行把开京也啃下来--不过之前来的那个人说的话还是挺有道理的,金国的人太少了,辽东都铺不完,打下这么多的疆土,又有什么用呢?愁啊...”

    他摸了摸刀柄,看着南方,许久之后,突然开口:

    “你觉得,如果把开京以北的高丽人尽数掳回辽东,让他们成为二等人,男人为奴隶,女人发下去配种生子,如何?”

    猛安猛地一惊。

    他看着眼前年轻但越来越有威严的完颜阿骨打,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点什么,但在完颜阿骨打的目光下,最后什么都没说出来,只是俯首。

    然而他很想问一问。

    大王,您是不是忘了,金国之所以会起来反辽,就是因为辽国的三等人种制度,不把女真人当人?

    而您现在要做的事,难道不是和辽国...一模一样?

    ......

    随着忠清道的收复,高丽南方的战事逐渐明朗,开京之围被解,高丽君臣回京,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剩下的全罗道、庆尚道中,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在公州城被魏军收复后,倭国想一战而灭高丽的算盘彻底落了空,他们的身份瞬间从国敌变成了匪寇,而接下来,就必然是魏军与倭军的决一死战,魏军胜,则倭国这一次入侵血本无归;倭军胜,则高丽国祚再一次风雨飘摇。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首先动起来的却不是大摇大摆进开京城的黎盛,而是高丽的军队。

    开京守将崔承允带着仅剩的两万开京守军悍然南下,越过公州城与锦江防线,在魏军分兵清扫忠清道内剩余倭军及其据点的同时,直扑全州。

    全州是全罗道的首府,也是倭军退兵后大量兵力集中的地方,同时这里也囤积了许多粮草,向西可威胁魏军登陆地,向东可支援庆尚道。俨然是准备在这里和魏军再决一死战,这等军事重镇,就算魏军过来,怕也要打上几场恶仗,谁都想不到死守开京城的高丽军居然会这么有骨气,魏军还没动,他们先动了!

    主将崔承允的话是:倭贼跨海而来,江山风雨飘摇,怎能尽靠大魏王师?我虽不才,仍愿带兵位王师开出一条血路赖,收复两道!

    这一番话透着高丽仅存的血性,而守下开京城又紧接南征的崔承允在这一刻被高丽平民捧上了神坛,有人说他是高丽仅剩的名将,也有人说他是害怕功高震主,所以带兵出京免得遭到回京的高丽王清算--但这话很快就被其他人反驳,说堂堂高丽国王怎么会苛待如此功臣?

    民间的议论声是止不住的,而回到心心念念王宫的李宗衍一开始还很开心,但听到这些流言后,他开心不起来了。

    倒不是因为已经开始有人觉得他昏庸,而是愤怒于崔承允居然敢把仅剩的两万精锐兵力拉到南边去和倭人拼命,只留下魏军和一些杂牌军守高丽--这是在拿他的家底去挥霍,去赌博!

    愤怒至极的李宗衍连下了七道金牌,怒斥崔承允不尊王令,不敬王师,私自带兵南下,要把他召回来,然而数天过去,等来的不是崔承允带兵回返的消息,而是他佯攻全州,引诱倭军从光州、南原分兵救援,途中设伏歼灭七千倭军的战绩。

    这跟把他架在火上烤有什么区别?

    事实证明,能守下开京崔承允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而那些在开京城内经历过血肉横飞守城的高丽士卒们也已经脱胎换骨,起码黎盛一开始就没指望过他们,接手城防后就忙着收拾忠清道满地乱窜的倭人,一抬头才发现崔承允居然还打了个胜仗,同时前线关于倭军兵力分布、各城城防之类的消息也被崔承允派人送了回来,替黎盛省了好大一番力气,这位高丽将领不仅没拖他后腿,反而还真的为剿倭大业尽了一份心力。

    可崔承允偏偏就是没理那连着的七道金牌,该打仗打仗,该探路探路,手底下握着两万兵力也没高丽君臣敢去找他,民间的风声越来越激烈,崔承允的身影越高大伟岸,当初扔下开京逃跑现在又想把崔承允召回来的高丽王李宗衍就显得越像个昏庸无用的小人。

    黎盛在一旁看戏看得心满意足,他还去参加了两场开京城内的朝会,看到高丽君臣都对如今的崔承允无从着手,原本只有党争而无分裂迹象的高丽现在因为金倭入侵而人心浮动时,这个一向不厚道喜欢看人倒霉的刺头摸着下巴笑起来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开心。

    但看戏归看戏,该打的仗也还是要打的,确认了北边辽金还在打生打死,甚至金国还派了人来与高丽商谈归还西京的价钱,短时间内开京不会再有威胁,并且忠清道剩余倭军都被清扫干净后,黎盛在开京的校场点兵,正式南下。

    不知道是不是从崔承允那儿得了灵感,亦或者说哪怕以黎盛看来全州也有点难打,所以黎盛并没有选择直接将兵力堵到全州城下,与倭军来一场城池攻防,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同为全罗道枢纽之一的光州。

    与此同时,他也知道了接下来要面对的对手是谁。

    在织田信虎于战场切腹自尽以后,其实倭军中就很难找到一个有威信统领全军的人了,毕竟倭国的大军是由几十位诸侯的兵力组成的,这些诸侯有大有小,兵力自然也就有多有少,从釜山港登岸的时候,七万倭军被分成了九军,战事顺利便各抢各的,一直打到高丽开京,这才有织田信虎统筹前线战事。

    而织田信虎被黎盛坑死,剩下的近四万倭军自然也就分崩离析,又划分了几军不好说,但黎盛得知接下来魏军要面对的几座军事重镇,里面的守将都各不服气,也就是说别看倭军如今明面上实力还很强,但只要魏军抢占了交通枢纽,将各座城池切割,那么在片面战场上,占优势的居然还是魏军。

    全州有兵力有粮草,不好打,崔承允带兵已经试过了,而且守护此地的倭寇很能打,来自于倭国民风最剽悍的九州地区,那地方穷山恶水连平民都出了名的不怕死,能来高丽抢劫的倭寇自然更厉害一些,然而对比之下光州的倭寇就比较好打了,不仅守将北条氏舜庸庸碌碌,连兵力也才堪堪过万,相比之下真的是软柿子。

    所以魏军才刚刚进入全罗道,黎盛就做了决定,先打光州!

    然而命令好下,真要硬打倭军固守的城池,难度还是摆在那儿的,黎盛很小心,他派兵分散于各处先抢占了交通要道,又在锦江防线上布置了一些战船巡弋,确保倭寇不会玩一招奔袭开京出来,才慢慢聚拢兵力往光州靠拢。

    此时的崔承允还带着兵在全州附近打转,倭军的主力固守两座城池,魏军收复失地速度极快,到处都是好消息,就连窦学武那家伙都戴罪立功,在前线大破流窜倭寇斩敌千余,这种种消息加起来,让黎盛做出了一个判断--织田信虎死后,倭寇是真的快不行了。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判断差点要了他的命。

    眼见情况大好,黎盛已经不满足于只待在中军下达军令让全军推进,他打算用最短的时间把高丽事了解,毕竟徐缙的嘱托还历历在目,这事关王爷的北伐大业,他黎盛虽然是个刺头,但再给他几个胆子也不敢在这事上拧不清,所以黎盛很快就决定,各地魏军该怎么打还是怎么打,而他自己要领一千士卒五百骑兵,提前去光州城外探查。

    这是道很离谱的军令,主帅侦查这种事情小卒们别说见了,听都没听说过,但考虑到下令的是黎盛,这家伙在江南打倭寇时就喜欢玩身先士卒,来高丽锦江公州大战他都敢骑着马督战四处逛,胆子不是一般的大,要去侦查好像也不是奇怪的事情。

    五月二十二,黎盛出发了。

    他走的路是窦学武已经打过去了的,一路上处处可见战场痕迹,遍地的尸体和兵器好像在说明窦学武这家伙领了军令打起仗来还是可圈可点的,而当黎盛带兵来到距光州城还有三十里的智异山时,他接到了斥候的回报,前方传来震耳的厮杀声,好像是窦学武带兵撞上了倭军。

    这还得了?黎盛二话不说就带兵过去驰援,前方山谷中确实有倭军与魏军在厮杀,魏军被围在中央,黎盛瞅准时机,带着五百骑冲入敌阵,可等到冲进去后,才发现事情坏了。

    倭寇好像有点多。

    窦学武这一路打过来,那些战绩确实没虚报,而这也就导致,一路胜仗打过来,杀了千把个倭寇,还不肯罢休,居然一路追到了光州城外,要是其他地方也就算了,这里可是离全罗道倭寇的大本营就三十里,好歹也有过万人,你窦学武带三千人就敢过来闹事,还想赶尽杀绝,是不是太过分了?

    所以探清楚魏军虚实的倭寇涌出光州城,在智异山将窦学武围住,窦学武这家伙也真不愧是个莽夫,见倭寇大部队来了居然不跑,反而觉得山谷地形倭军铺不开,有得打,干脆就堵在了中央准备和倭军死战。

    这个时候黎盛来了,还没弄清楚情况,他就冲入了敌阵里,然后惊奇地发现再也冲不出去--他被包围了。

    于是魏军主帅、镇远将军黎盛领着四千兵马,被死死围在了山谷中央,更要命的是不远处的光州城还源源不断有倭寇涌出来,分明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些魏军给吃掉,这种环境在兵法中被称为“死地”,所以当窦学武看到黎盛时不仅没有丝毫喜悦,反而恐惧得差点握不住刀,如果因为自己的疏忽,把主帅的命也搭进来...那就真的完了!

    见这个粗人在喊杀声震天的战场上涕泪横流跪在自己面前请罪,黎盛倒也没骂他,只是一脚踹了上去让他起来死战,而因为外围遭袭而起了些混乱的倭军此刻也回过味儿来了,这支赶过来的援兵并不多,而且还一头扎进了包围圈里,并不影响大局,于是他们很快堵塞了外围的缺口,重新组建起包围圈,准备一举将这四千魏军砍死在这里。

    看着山谷内外漫山遍野的倭军,黎盛明白,自己这次是真冲错了地方,一般来说,在目前这种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他有两个选择,一是趁着倭军包围圈尚未稳固强行突围,二是占据山谷内的有利地形死守,等待援军--然而黎盛看着那些倭寇狰狞的脸思索了片刻,做出了第三种选择。

    他拔出刀骑上马,带着合军后的四千魏人,冲向了敌人。

    “全军攻击!畏缩不前者,斩!”

    无论他脾气如何,品性如何,得势时是否嚣张,看别人倒霉幸不幸灾乐祸,起码在对战倭寇的战场上,黎盛从来都是死战不退无所畏惧的,即使身陷重围,他也不可能面对倭寇退一步。

    当然,能选择拼命,黎盛还是有一些底气的,底气就来源于他身边这五百骑一人带了三支火枪的亲卫,山谷内地形平坦,虽然不适合长距离冲锋,但倭寇也没办法将兵力铺开,配备了火枪的骑兵也不需要冲入敌阵,只需要在战马上齐射,然后冲近拼刀,他们面对的敌人数量不会将他们彻底淹没,来上几轮,肯定是能让倭寇的士气出现大问题的。

    而事实也如黎盛预想的那样,随着他一声令下,五百亲卫骑兵抄起火枪就开始冲锋,步卒紧跟其后,提着刀涌进来的倭寇原本还打算关门打狗,但没想到刚一推开门脸上就挨了几记狠的,最前方的倭寇被打得抱头鼠窜,可山谷地形进又进不了,退也退不出去,只能在原地被数轮齐射带走许多性命,倭军阵型一时大乱。

    然而人数的优势终究摆在那里,杀不了魏人,但魏人也冲不出去,双方在山谷里彼此冲杀,久而久之战线居然还僵持了下来,要不是头上时不时落下的箭雨落石,战损上魏军要轻松一大截。

    骑兵冲,倭军退;骑兵后退步卒顶上,倭军提着刀又上来,这种厮杀一直持续到二十三日清晨,双方都一夜未眠,此时倭军已经意识到里面的魏军不简单了,虽然没有打出旗号,但有冲得近的士卒看到了高坐在马上的身影,锦江之战、公州之战他都参与过,知道那是魏军的主帅黎盛!

    于是在得知魏军主帅亲赴前线并且被围住时,倭军发动了自入高丽以来最为猛烈的进攻,一个比一个不怕死,魏军为了护住主将已经够不惜性命了,然而倭军却比他们更疯狂,山谷内魏军构建的防线两侧几乎成了尸山血海,一个人倒下,立刻便有人上前占住位置继续挥刀,连端着火枪呼啸而过的骑兵都被人堆淹没了好几次。

    照这个情况下去,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黎盛被活捉或者被乱刀砍死,也就是个时间问题,光州的倭寇几乎倾巢而出,预想中的攻城战还没发生,软柿子便堵住了黎盛的嘴,把他噎了个半死。

    然而这世上的意外总是很多。

    黎盛带兵出营去前线探查的时候,赵裕并没在大营内,等他回来才知道黎盛带着五百骑兵一千步卒去了光州城下,跟随顾怀已久脾气越来越平和中正的赵裕直接就在军营骂了娘,他二话不说提起刀就召集了两千步卒,火急火燎往光州城赶,等大部队接到军令的时候,他已经快到了。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非常正确,因为他要是再晚来些时候,就可以直接在这里给黎盛起个坟头了。

    此时山谷内的厮杀已经到了最惨烈的时候,鏖战了一天一夜,人命在双方眼里仿佛已经不值钱,倭军由四面八方赶来,死完了一批另一批又顶上去,而魏军也同样勇猛,尤其是害得主帅身陷险地的窦学武,半张脸都差点被倭人的武士刀削没了,还站在最前方死战不退,仗打到这个份儿上,胜败死活,其实也就是一口气的事情。

    这时候赵裕到了。

    甚至没有探查清楚山谷外围的情况,赵裕就带着两千步卒悍然冲阵,因为他清楚黎盛一定不能死,高丽战场需要他奠定胜局,江南需要他坐镇,王爷的计划里需要黎盛存在,一旦他死在这里,或许大局不会受影响,但高丽的倭乱得什么时候才能彻底平息?

    此时的倭军已经杀红了眼,见到外围又来了援兵,苦于没办法进狭窄山谷围杀的外围倭军立刻大喜,围了上来,这固然让山谷内的压力一松,但也让赵裕立刻便陷入了苦战,好在他读了不少兵法,没冲进山谷但也占据了一块高地,这才能堪堪挡住倭军的进攻。

    此时负责指挥大军的倭将已经意识到不对了,他怎么也想不到光州城的倭军倾巢而出,还拿不下山谷里的一部魏军,他知道援兵后必然还有援军,所以立刻传令全军拼命,然而还没等他们打进山谷或者砍死赵裕那两千人,魏军的大部队就到了。

    看起来战局就要向魏军胜利的方向倾斜,然而在魏军大部队加入战场之后,全州城的倭寇居然也尾随着加入了战场!

    原来在昨夜久攻不下之时,外围指挥的将领就派人往全州送了信,一开始全州方向的倭军还不打算来,几千人被堵在山谷里都要帮忙?然而当得知被堵住的是魏军主帅后,全州倭军立刻改变了主意,连夜行军而来,到得居然不比离得近多了的魏军慢多少。

    这下子战场彻底乱套了,以山谷内的黎盛为中心,山谷外近万倭军拼命强攻,外层魏军大部在拼命向自家主帅靠拢,而最外围则是全州倭寇,一圈套一圈,大家混战成一团,原本应该是魏军收复大片区域后围住城池进攻,赢了收复全罗道输了退回锦江防线的战争,在一系列阴差阳错下,居然变成了双方兵力彻底咬合的野战。

    近三万倭军,两万余魏军,看起来双方兵力差不多,但随着时间推移,被夹在中间的魏军大部终于是呈现出了些颓势,毕竟全州倭军实在像是神兵天降,就算魏军有火枪,也没办法抵住两边的进攻,赵裕和黎盛更是身陷绝境,身边的士卒死得越来越少,看情况再过一段时间,说不定就要被倭寇彻底淹没了。

    而就在这时,已经在全州城外围转悠了许多天,尾随着倭军一路行军到此的崔承允,站在一处高地上,看着远处那仿佛绞肉机一般的战场,轻笑了一声:

    “看起来,咱们来得不算晚。”

    在他身后,两万高丽军悍然加入战场,在已经形成合围的倭军主力外围,再布下了一层天罗地网!

    谁能想到,当初被黎盛所瞧不起的两万高丽兵力,居然在这一刻,成了彻底压倒战争天平的生力军?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