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诸天:从知否宰执天下开始 > 第七十八章中门对狙!(下)
最新网址:www.00shu.la
    楚鸿看着久久不曾插话的太后,隐隐也猜到了一些东西。

    景帝、武帝。

    文帝、景帝。

    究竟哪一个组合更像仁宗和新帝,各有各的看法,似是而非。

    他也不管曹太后的情况,静静的诉说起来。

    “窦太后摄政而不懂政,致使大汉国力骤降,偏偏景帝威望浅薄,目无根基,无法争权。

    直至窦太后晚年,交权之时竟也逼景帝传位刘武,差点致使汉武帝刘彻就此陨落,默默无闻。”

    他这话不仅仅是说给曹太后听的,也是说给朝堂群臣听的。

    相比于前世的宋朝,如今的大周朝明显血气更足,文人也不乏杀气,更有进取之心。

    如此,改革的阻力倒是没那么难,拾取燕云十六州更是如探囊取物。

    “那你为何又视窦太后为贤太后?”

    楚鸿一直说的都是窦太后的问题,可从没说为什么将窦太后视为贤后。

    楚鸿当即抬了抬眉头,望向帘幕之后。

    不是因为问题。

    而是,语气!

    曹太后的语气,明显没有那么强烈,胜负欲也没那么夸张了。

    楚鸿当即隐晦的望向舅舅,赵宗全当即微微点头。

    待会儿诚意给足,看太后的态度。

    自此,要么正式背道而驰,要么权势安稳交接。

    楚鸿稍微收敛了语气,也不再那么强势,“窦太后,上承汉文帝,诞子汉景帝,以有文景之治,此为千古功绩。然,窦太后晚年强行掌权,以孝道压制景帝,更替武帝。

    一时之间,影响三位贤帝,迫害之广,无出其右。若窦太后早年安生,中年抚养景帝,晚年不干涉景帝立储,则惠及三位贤帝,千古一后,谁能相争?

    可惜,一念之差,千古错事。功绩固然有之,迫害却又无法忽视。因此,臣奏疏上谈及古今太后时,稍有责贬。”

    “即便如此,窦太后的功德也值得千古传颂。可是明肃太后欲摄政,处处以为效仿窦太后,美其名曰:垂帘听政。

    殊不知效仿的仅仅是晚年祸害一朝的毒太后,而非早年温良娴雅的国母。以我直言,以窦太后晚年之霍乱,犹有上承文帝,下启景帝之功绩。

    明肃太后,不如窦太后远甚!”

    楚鸿越说,帘幕后身影的存在感仿若就降低一分。

    甚至,那位已然不再提问。

    说的是明肃太后,可究竟说的是谁,自己心里清楚。

    毕竟,明肃太后可没有垂帘听政这个环节,人家是摄政。

    楚鸿也不管这些,紧接着自顾自的说,“大周朝数十年休养生息,也将养了无数的小官小吏,吃空饷的事情更是司空见惯。

    这样的场景,明肃太后一点也不察觉,犹自推行旧政,目如失明,有和没有都一样。明肃太后既然不能察觉,当今陛下能!人人皆畏惧明肃太后之威望,不敢直言。

    他人不言,我独言之。九泉之下,明肃太后听闻,也自当清醒耳目。当今之政,需改之!”

    楚鸿一边说着,曹太后的眉头一边皱着。

    一边皱,却又一边舒展。

    “仁宗皇帝养望数十年,仁慈之名天下尽知,晚年却因无子嗣而惶恐。

    如今,我若不言,煌煌史册自有后人言说。先帝,也当欣慰!”

    “太后既然问了,那便请太后将我的这些话传给明肃太后和先帝。他人不言,我独言之。何为影射?”

    “我独言之,有人反而驳之。那个人,是不是想让先帝留骂名于万世?

    君权相交,本为和平过渡,有人争权,是不是想让后世言说,谈及先帝无子嗣之罪名,千秋万代?”

    “独你一人是忠臣、良臣、贤臣?”

    口口声声那个人,没有明指,可这和明指也差不了多少。

    骂得实在有点狠,曹太后平淡的语气里有些不平静。

    谈及仁宗皇帝的事情,也让曹太后连连侧目。

    先帝吗?

    “先帝之时,我是宠臣、忠臣。陛下治世,我是忠臣、良臣,若是托大,日后或可让世人称一句贤臣。但今日,我是直臣。”

    “毫不避讳的谈及先帝和明肃太后,无父无君的直臣?”

    太后冷哼一声,她今天算是见识了文人的谩骂。

    “太后,能否让人将我的话在先帝墓前诉说?”

    楚鸿哈哈一笑,也不再争辩,从御赐的座位上缓缓起身。

    “微臣出身贫寒,如今二十八岁便已然入阁,拜文渊阁大学士。谈及古今,天底下升官有我快的也没有几个。

    小时候,天寒地冻,父亲楚瑜每次看到的那僵硬的捧着书的手,便心疼不已。大周朝文治昌盛,子凤心里也着实向往文人盛世。

    先帝治世,数十年太平,方有子凤这样的读书人安静读书的日子。等到子凤进士及第,更是先帝亲自将子凤点为状元郎。”

    曹太后在帘幕后微微点头,当年先帝在世,的确是相当恩宠韩章和楚鸿这一对师徒。

    可惜,这两人和新帝牵连甚深。

    要是换一个新帝,这两人至少是个中立的态度。

    楚鸿犹自诉说:“此后,先帝荣宠,两年一小升,三年一大升,就连当初杭州外放的时候,先帝也亲自许诺我天下州郡任选。

    这样的恩德,子凤万万不敢忘怀。陛下为子凤的舅舅,先帝为子凤的恩人,两者均是让子凤感激涕零。

    然,当今天下,西夏养兵数十载,燕云十六州千古奇耻大辱,文人志士莫不关怀。

    先帝养民数十载,陛下宏图大志,可立千古奇功。

    仰赖先帝,大周,输得起,也不怕输!”

    楚鸿微微转身,望向文武诸般臣子,“当今之世,武有英国公老将军经验丰富,统帅千军。副都指挥使顾廷烨敢打敢杀。文官亦不乏果决之辈,乃是收复燕云,血洗奇耻的大好时机。”

    “太后曾问微臣,太后是君还是臣!”

    “陛下是心怀恩德的人,大周两京一十三省,南京旷世奇宫,怎料一直未曾有人居住。

    臣可以明确的回答大娘娘,在陛下面前,大娘娘是臣。不在陛下面前,大娘娘是君!”

    楚鸿微微躬身,望向帘幕的方向,“君则为父。敢问君父,知否?”

    帘幕的身影明显有些僵持,她有些沉默。

    ……

    不少臣子皆是相互交流起来,不少仁宗一朝的老臣也是连连点头。

    楚鸿的意思相当明显,一朝有一朝的政事,不可能完全一样,哪怕是当年的窦太后,照搬政事也是不可行的。

    太后地位超然,乃是君。

    但,前提是在皇帝之下。

    太后不愿意蜗居在新帝的宫里,新帝也不愿意宫里有个“太上皇”。

    南京繁华,干脆将这一座城交给太后居住修养。

    如此,两方都有美好的未来。

    帘幕之后,许久都没有声音。

    那位,明显是被触动了。

    也不知是楚鸿的话,还是新帝给的诚意。

    “先帝之政,岂能因新帝一言而废止?”

    或许是心有不甘,或许是有别的考量,她莫名的来了这么一句话。

    当初,太后选择垂帘听政,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希望先帝赵祯的政令人走政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政事,范文正公、富大相公和老师韩大相公继辅佐陛下数十年,安稳太平,天下安宁。

    然,后一个几十年,大娘娘说了不算,微臣说了也不算,但总有人记得先帝的政令慈恩,总有人说了算的。先帝之政,也有弊端,总有人借鉴改进”

    楚鸿又一次躬身。

    皇帝赵宗全也趁机起身,朝太后躬身行礼,“大娘娘,我赵宗全运气好。但既然先帝的江山落到了我的手里,那这江山便不会动荡。

    请大娘娘放心,赵宗全一定倾尽所能,任用文武能臣,善待先帝之臣,善待大娘娘。”

    “臣等请大娘娘撤帘还政,颐养天年!”

    早早等候的顾廷烨和赵策英相视一眼,带起了头。

    这一来,满朝文武各个行礼。

    “臣等请大娘娘撤帘还政,颐养天年!”

    “臣等请大娘娘撤帘还政,颐养天年!”

    “臣等请大娘娘撤帘还政,颐养天年!”

    楚鸿的话说的相当圆满,至少是给了太后一个相当体面的选择。

    但凡是个懂政事的,都知道新帝党注定会赢,只是时间的长短区别。

    如今,新帝党给一座城供给太后修养的确是相当有诚意。

    不过,总有人是特殊的。

    在文武群臣齐齐相拜的场面里,静静矗立的齐衡实在太醒目……

    总有人记得,总有人说了算吗?

    太后深深的望了楚鸿一眼,看了看他那年轻的外貌,想了想他那推心置腹的感激话语。

    约莫过了一刻钟,太后也不说什么,

    齐衡一看当即有些着急,“太后,太后?”

    太后深深看了齐衡一眼,微微也不说什么,慢慢的走向后宫。

    不少人连忙悄悄抬头看情况。

    汴京的臣子是真的不想内斗。

    这一点,从楚鸿明显有改革欲望,太后明显有守旧欲望,但守旧党却没有站在太后一方扯大旗就可以看出来。

    这几年,兖王和邕王斗争,天天都是紧张的大场面。

    如今新帝登基,紧张了那么久,众人是真的不想内斗。

    当然,主要也是因为楚鸿是皇帝外甥,本身也是辩驳一等一的高手,本人也足够清正,品德上没什么瑕疵。

    内斗起来,不太可能斗得赢。

    此外,自然是楚鸿的改革明显没有那么的急切。

    当初楚鸿、王安石、司马光的治政理念争斗,不少人可都知道原委。

    相比于一下子就去掉一切的快速改革,楚鸿那样的动轴十余年的慢慢改革明显让人更能接受。

    毕竟,改的慢,东西就相对少上不少。

    既然少,那等改革效果不行,再推翻也不迟。

    这样慢慢的改革,试错成本不大。

    总的来说,就是相互妥协之下,守旧派能接受楚鸿的政治理念。

    不想斗,自然想要知道结果。

    天天大乱斗,谁也受不了啊!

    赵宗全离得最近,当即微微上前一步,望向帘幕的位置。

    他是能感受到太后离开的。

    可是,离开归离开,态度是什么还不知道啊!

    好在,太后给了态度。

    当赵宗全看到椅子上凤印的时候,他就知道了.

    咳咳,今天七千,感觉写完这个,头都是昏的。

    中门对狙名场面主要是皇帝和臣子又涉及案件问话之类的。要改成太后版,又得考虑太后的退场,确实不怎么好写。

    要是觉得还行,求票票,要是觉得垃圾,求轻喷。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