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万历明君 > 第178章 相濡以沫,河倾月落
最新网址:www.00shu.la
    十一月十八日。

    内阁大学士张居正、高仪、吕调阳、王崇古等奏,两仪之位,承乾以坤;万化之原,繇家而国,君听外治,后宣内教,此天地之大义也,请立中宫。

    上留中不发。

    二日后。

    礼部堂上官带部主事官等,陈词劝请,圣母仁圣皇太后、圣母慈圣皇太后,特谕所司简求淑女,作配圣躬,既水落而石出,伏请圣君早立中宫。

    上留中不发。

    再三日。

    诸部、诸寺、诸院、诸司堂官、主事官,引列祖宗及前朝汉惠、汉武等旧事,伏请再三。

    翌日,上御皇极殿。

    乃曰,迩者,群臣劝请,两宫慈命,朕以年幼德浅,犹疑再三。朕恭膺天命,嗣守祖基,夙夜兢兢,欲保兹历服,传之世世,眷惟大婚之礼,所以昌祚基化,人道重焉,不敢辞也。

    故有,册杭州府刘氏为皇后,扬州府李氏为皇贵妃。

    册彰德府韩氏为宜妃,东昌府张氏为顺妃。

    以西安府吴氏为婕妤,侍圣母仁圣皇太后。开封府王氏为贵人,侍圣母慈圣皇太后。所余皆充女官,奉养两宫圣母。

    命礼部悉具仪择日来闻。

    ……

    皇帝的大婚,乃是人道重焉。

    除了人伦表率之重,还有更重的是——大婚,就意味着皇帝的亲政。

    这也是为什么群臣会如此不甘人后纷纷上奏。

    就像是廷议时,朝臣的弯腰行礼或许不值得皇帝看一眼,但要是谁还直着腰板,那御座上可就一览无余了。

    忠心不完全,容易被看作完全不忠心。

    正因如此,皇帝此次大婚,各部司都铆足力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就连一贯清闲的翰林院,也加起了班。

    天色近黄昏,往常这时候理应已经回府的王希烈,此刻还在值房内忙碌,时而翻查典籍,时而奋笔疾书。

    大婚典礼泰半事务在礼部和内廷,但翰林院写青词的老本行在身,自然也要出力。

    譬如皇后、皇贵妃的册文,就只能让掌翰林院事王希烈亲力亲为。

    王希烈将写好的皇贵妃册文草稿放到一边,开始殚精竭虑构思起皇后的册文。

    他提笔写了个“国治盖本于家齐”的例行开头后,便略作停顿。

    至于之后,嗯,三代的典故肯定是不能少的。

    想到这里,王希烈便继续写着——“……妫汭嫔虞,光启重华之运;涂山翼禹,诞开文命之基。”

    写完这句后,就得查资料了。

    王希烈将司礼监送来的皇后出身拿近,细细端看。

    半晌过去,他才有了思路。

    落笔写下——“咨尔刘氏,星轩降秀,泰筮兆祥,躬淑哲以伣天,体安贞而应地。”

    这句一成,王希烈若有所感地顿住。

    他自己复读一遍,自顾自摇了摇头。

    沉吟片刻后,他又提笔将中间八个字划去,改成了“北斗降秀,明圣兆祥”。

    写完之后,他再咂摸了一会,终于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样保留原意的同时,又能点出刘氏生在春季的夜间,籍贯在杭州,家在西湖近处,比先前一句更合适些。

    王希烈脑海中思量后续如何行文。

    突然之间,只见余光里多出一道身影。

    他下意识整个人身子一抖,手中的笔一时没拿稳,掉在了桌上。

    王希烈凝神时突然受惊,回过神来第一反应就是要出言呵斥,翰林院竟有人敢不告而入他的值房!

    不过,在看清楚来人之后,他又立刻有了第二反应。

    王希烈将笔搁在砚台上,朝不速之客歉然一笑,拱手行礼:“元辅什么时候到的?方才入了神,倒是让元辅久候了。”

    赫然是内阁首辅张居正,老神在在,坐在一旁。

    张居正也不拿大,起身回以抱拳:“放衙后本是在院外等着子中,但周洗马说子中还在操劳案牍,我便寻了进来。”

    而后又解释了一句:“方才本是想唤一声,但见子中正在出神词文,实在不忍打断。”

    王希烈一边听着,一边弯腰,在桌下翻找茶叶。

    口中寒暄着:“哪里是出神词文,分明是对着册文抓耳挠腮,我这疏浅才学,元辅莫要打趣。”

    说罢,便取出茶叶与茶具,走到张居正跟前,伸手请坐。

    张居正顺势坐下,安抚道:“陛下的婚期有些急,辛苦子中了。”

    王希烈将茶泡上后,才跟着坐下:“为人臣子能给君上写册文,都是盼来的福分,哪里说得上辛苦。”

    “不过婚期……倒确实有些急了。”

    照他的想法,跟武宗皇帝一样,十五岁大婚,才契合中庸之道。

    张居正没有在这个婚期上多作延伸,只是略微感慨着解释了一句:“时不我待,既然上下膺服,也该亲政了,总好过一有空闲就去钓鱼。”

    王希烈给张居正亲自斟茶,嘴上解释道:“亲政是好事,但陛下终究年幼,我只是怕陛下不知节制,伤了根本。”

    立场还是要说清楚的。

    免得让人以为他王希烈不支持皇帝亲政。

    张居正接过茶杯,摇了摇头:“我已经向两宫提及过此事了,会把握分寸的。”

    皇帝想宠幸皇后,也是要走流程的。

    其他的什么殿前迎接、礼官奏乐这些虚礼且不提。

    最关键的,还是皇帝有了想法后,需得求得两宫同意,等到两宫下旨,才能临幸。

    有穆宗的前车之鉴,两宫定然会节制好皇帝。

    退一步说,张居正听闻,前些时日皇帝选后时,面色挣扎地放弃了姿容最美的吴氏,只封了婕妤,将其放在陈太后身边。

    这种亮眼表现之下,似乎没理由太过担忧皇帝会纵情声色。

    王希烈点了点头,算是认下了这个说法。

    他给自己也倒上一杯茶:“元辅今日寻我,不知有何要事?”

    虽然内阁大学士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翰林院的大学士,但一般也不会像这样亲自寻到翰林院来交涉公务。

    多半是有什么要紧相关。

    张居正没有开门见山,而是从旁侧开始敲击:“今科的一甲、庶吉士在翰林院的进修快结束了,吏部月底就会给他们派遣职司,下放地方。”

    他顿了顿,问道:“有怨言么?”

    四月底选出的庶吉士,从五月开始,进修到十一月末,正好半年。

    王希烈面对官场绕弯,也习以为常,顺着张居正的话题,露出苦笑:“哪能没有怨言,虽说靠着酌情优待,以及一甲主动请外放,让这些庶吉士自愿了一回。”

    “但明里不好抱怨,免不了暗地里说闲话,如今都在说,咱们这些前人享了好处,转身就为图私利而阻隔来路。”

    这种指责,在士林之间,尤其有杀伤力。

    先前的庶吉士们享了好处,登临高位,转身就给后来人打发到地方去了,其中的私心,足令人义愤填膺。

    尤其容易消解新政的正当性。

    而夹在中间的掌翰林院事王希烈,只能用苦笑,来跟首辅表明自己的压力。

    张居正沉吟片刻,缓缓道:“内阁也有所耳闻,所以……”

    “我与子象的意思是,给他们稍微有个交代,把这阵士林的怨言挺过去。”

    “这一科有了成例,往后就好办了。”

    王希烈闻言,目光闪了闪。

    他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以作遮掩。

    片刻之后,王希烈朝张居正投去征询的目光:“元辅不妨直言。”

    张居正将茶杯盘在手里取暖,迎上王希烈的目光:“我欲将子中外放。”

    王希烈一时没有接话。

    他思忖片刻,皱眉不解:“陛下对我有成见?”

    堂堂詹事府大学士掌翰林院事,外放什么官职都是贬谪。

    不过士林非议而已,甚至本来就是皇帝跟内阁主导的事,如今怎么会贬谪到他王希烈头上?

    这是哪门子路数?

    尤其他作为新党嫡系,以及眼下张居正这和颜悦色的态度,他不免朝皇帝身上想去。

    张居正摇了摇头:“子中不要多想,是我跟高子象、吕和卿的意思。”

    王希烈若有所悟,慢慢冷静下来。

    他垂下目光,迟疑道:“元辅对我另有安排?”

    除此以外,也没别的原因了。

    果不其然,张居正闻言,坦然颔首:“度田,要早做准备了。”

    王希烈一怔,终于反应过来张居正这一出贬谪是什么意思。

    只听张居正娓娓道来:“你我皆知,天下隐匿田亩,以南直隶、山东、四川、湖广为最,届时度田,必须以雷霆之势,风卷残云,这几省乃是重头戏。”

    “去年六月,我趁着大案,将梁梦龙调去了湖广,那边的宗室被犁了一遍,几无掣肘,他去正合适。”

    “今年三月,陛下命海瑞巡抚四川,其人正适合做这种事,脾气倔又不乏手腕。”

    “如今布局山东,只有你去最合适。”

    说到这里,他叹了一口气:“陛下此前执意启用了殷士儋,但以我观之,此人与山东士绅豪族纠缠不清,没有子中这般资历,等闲人去了,必然要受他掣肘。”

    度田跟考成法这种改制不一样。

    后者是可以循序渐进,反复优化的,但前者不行,总不能每年都度一次田吧?

    太祖尚且做不到的事,如今自然更不可能。

    所以,趁着如今还有余力,铺垫准备一番才是老成之举——地方府县的势态怎样?百姓的处境如何?大户有哪些?涉及到哪里朝官、社党?怎么做才最切合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些都是需要时间来了解的。

    再加上,地方土官自成一派,水泼不进;中枢流官又以堪磨资历为主,多是打着两头不得罪的心思。

    若是不提前下地方梳理派系,收揽权力,那届时即便硬要度田,也必然会隐患重重,说不得还要被地方做账面功夫糊弄了事。

    当然,道理是这个道理,却也不能突兀地一股脑将地方巡抚全换了去,否则就要中外骇然了。

    甚至于,连中枢的心腹外放,都要有合理的理由,才能行云流水。

    所以,这才有了梁梦龙趁着彼时的大案,调至湖广,海瑞借着年关时候四川江油县知县常春乔所揭发的一案,巡抚四川这些遮掩。

    而山东的局势比这两省更复杂些,殷士儋在盐政上会帮着皇帝做事,在度田这种触及到自己身家的时候,未必不会搞小动作。

    既然皇帝要给殷士儋面子,那张居正只好查漏补缺——趁着士林对翰林院的非议,将有这个资历压制殷士儋的王希烈,顺势外放去山东了。

    王希烈静静听完张居正一番解释。

    片刻后,才问起缓缓开口:“几年后度田?”

    张居正沉默片刻,才模棱两可道:“等京营再操练操练,快了。”

    他没有明说什么时候。

    王希烈嗯了一声,也心照不宣地不再追问。

    两人又静坐了稍许。

    天已经完全黑透。

    张居正缓缓站起身来,朝王希烈拱手一礼。

    王希烈安坐不动,坦然受之。

    等张居正转身离去后,他才仰头将杯中的茶水,一饮而尽。

    ……

    皇帝婚礼大典,虽然是排在三月,但从皇帝选定皇后的那一刻开始,之后的每一日,都在皇帝婚礼的礼仪之内。

    十二月以来。

    针工局忙碌着给帝后量身织造大典当日的衣冠。

    顺天府连夜选出临时府邸,用以暂留京城的皇后家人。

    礼部日以继夜教授着皇后父母大典当日的礼仪。

    司礼监来着奔走,布置乾清宫以及后家府邸。

    尚膳监早早开始挑选起合适的酒金爵果。

    训练仪仗的金吾卫、锦衣卫。

    撰写册文的翰林院。

    总揽大典的礼部。

    被邀作长者的勋贵。

    再加上时间贯穿正旦、元宵,整个北京城可谓如火如荼。

    皇帝作为主角,自然也免不得被两宫、内廷、外朝到处支使。

    试衣服、排练、讲解礼仪、教授同房等等事,直接让皇帝从早忙到晚。

    也正因如此,今年皇帝跟内阁、六部的年终议会,也一度推迟到了二月。

    “张卿,你与大理寺梳理刑狱不仅是你的大功,更是你的大德,朕与朝臣、百姓,都有目共睹。”或许是赶时间,朱翊钧语速稍快,回应着刑部这一年的功果,“但朕去年让你探究法司理论之因果,并不是在责备国朝法度不全,让你胡乱订立律令的,这是乱政!”

    朱翊钧语气很重,他是想让刑部搞法理,结果这厮竟然去搞运动式立法。

    他有心解释一下什么叫法理、法益,什么叫法的渊源。

    但转念一想,土壤不成熟也就罢了,他自己本身也不太懂。

    只好留下一番“将律令结合近来盛行的认识论、实践论等学说,探究法之根本”之类的话语,而后便摆了摆手,让张翰跟刑部自己去悟。

    张翰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如蒙大赦地坐了回去。

    另外五部已经发过言的堂官,看着唯一挨了训的张翰,不由投去同情的眼神。

    朱翊钧训完张翰之后,又环顾众人:“还有一事,朕稍后还要去演练朝见礼,便长话短说了。”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吏部尚书陆树声致仕的奏疏,朕已经准了,如今天官缺位,诸卿可有人荐来?”

    众人都朝申时行看去。

    这是吏部的本职,理应吏部荐人,但或许是为了避嫌,有望此位的申时行,此刻正眼观鼻鼻观心,似乎与他无关一般。

    众人又朝内阁看去。

    吏部不说话,也只有内阁有这个资格了。

    奈何内阁的四位辅臣,也默不吭声。

    好一会过去,都无人应声。

    这时候皇帝有了动静。

    只见皇帝大手一挥,独断道:“那便元辅代掌吏部罢!有合宜的人选,再议拟来报。”

    众人闻言一惊。

    只见皇帝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

    内阁众人则是面无表情。

    显然是早有默契。

    但,高拱旧例在前,首辅掌吏部,可不是什么好事。

    户科都给事中陈吾德张口欲言。

    朱翊钧直接开口打断:“诸卿都是朕的腹心肱骨,朕便直言不讳了。”

    “去年一年什么都好,兵部在北方指挥得好,礼部儒学道统正得好,工部水系治得好,户部财赋收的好,刑部狱案清理得好,吏部考成法更是好上加好。”

    “唯一不好的,便是朕。”

    “内阁作为朕的参政,却一度权责不明,以至于去年一年里,让阁部之争屡见端倪。”

    “兵科给事中月月弹劾王阁老僭越兵部职权;礼部以庶吉士的选考,与吕阁老相争;吏部诸主事、郎中,更是因为不满考成法,频频小动作不断,对抗内阁。”

    “这都是朕的失职。”

    说到最后里,六部堂官连忙惶恐请罪:“臣有罪……”

    朱翊钧不作理会,自顾自说道:“内阁乃大制根本之一,朕一时没有头绪,也不敢擅动,只好趁着陆尚书离任,将天官的威势借给内阁,好让内阁替朕打理朝局,免得连新政都受了掣肘。”

    “这是权宜之计,等朕新政阻力小些之后,朕届时才然会着手处置。”

    他看向陈吾德,恳切道:“陈都给事中,朕这番考量在理么?”

    陈吾德嗫嚅片刻,最终还是叹了一口气,俯首道:“陛下想的在理,不过首辅掌吏部事,终有祸患暗潜,还望陛下谨慎为之。”

    朱翊钧点了点头,温和点头:“卿一片忠恳,老成之言,朕谨记在心,吏部之事,无需再议。”

    张居正全程坐在班首不接话。

    直到此时终于有了定论,他才起身行礼:“臣遵旨。”

    朱翊钧点了点头。

    他站起身来,再度环顾群臣:“那便如此罢。”

    说着,朱翊钧便要转身离开,赶赴朝见礼的演练——这场年会多开了一个时辰,皇后必然已经多等了一个时辰了。

    但正在这时候,高仪突然站起来:“陛下,还有一事,容臣禀报。”

    朱翊钧生生刹住了脚步。

    高仪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他按捺住心中不能守时的焦躁,勉强笑道:“先生请说。”

    几位辅臣、堂官、都给事中对视一眼。

    高仪下意识放缓了声音:“陛下大婚,普天同庆,臣请以鳌山烟火贺之。”

    朱翊钧一怔。

    鳌山烟火是他父祖最爱的节目。

    主打特色就一个,热闹——将灯火堆成一座座鳌山开设集市,这种喜庆的事,哪能不热闹。

    同时也靡费不少,加上赏赐,十来二十万两眨眼就花出去了。

    自他登基以后,隆庆六年以来,就以言官上疏批其靡费而废。

    如今朝臣们怎么就性情大变了。

    高仪见皇帝看来,不由舒展皱纹:“当日臣等上奏请停鳌山烟火时曾言,他日治升平久,或可间一举,以彰盛事。”

    “自隆庆六年陛下登基,至今万历三年,虽天下大局未改,但已渐有奋发之象。”

    “陛下大婚之盛事,正当其时。”

    站在一旁的张居正,脸上同样露出笑意,不过却是一闪即逝。

    他敛容肃然,躬身行礼:“当为陛下大婚贺,为陛下亲政贺。”

    吕调阳与王国光见皇帝闷不做声,不由对视一眼,而后一同出声宽慰:“陛下,钱不用内帑出,去岁虽然耗费了不少,但好歹结余了三十七万两。”

    “陛下,诚如吕阁老所言,太仓库这两月本也要将一些快要朽坏的布革、绸缎等物折换出来,如今正好用作灯会。”

    朱翊钧见众人赶着趟给他庆婚,心中不免有些复杂,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陛下去岁拿出金花银,又是给边关将士发赏,又是开海修港,挥金如土一般。如今有这底子,实在不必太过苛刻自己。”

    不仅王崇古跟朱衡,连张翰也颔首支持。

    朱翊钧这才明白,竟是阁部大臣一同的心意。

    他的目光从首辅、次辅、群辅、六部尚书、都察院、吏、户两科都给事中等人的脸上一一扫过。

    众人回礼以应:“为陛下大婚贺,为陛下亲政贺。”

    朱翊钧走到众人面前,将人一一扶起。

    他叹了一口气:“朕早已是有妇之夫了,诸卿岂非朕的相濡以沫之妻妾?”

    朱翊钧朝众人回了一礼:“亲政以后,仍要与诸卿举案齐眉,同舟共济。”

    (第三卷,完)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