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四百九十七章 皇帝的班底
最新网址:www.00shu.la
    仆射本是相权,但由于先前是辅政大臣英公,还有马周与于志宁分掌相权,可现在又一次分给了五个人。

    许敬宗蹙眉思量着,这就不是相权,也不是百官之首。

    两人共事多年,也是最早追随陛下的,当年两人还在泾阳苦哈哈地种葡萄呢,从京兆府一步步爬上来。

    上官仪小声道:“你说陛下是不是就根本没有想过设立宰辅。”

    两人也不顾正在数着一车瓜的杜正伦,走入了长安城,许敬宗道:“陛下行事向来如此,有时候就是这么独断的。”

    上官仪颇为赞同,仆射这么重要的位置,怎么就一道旨意就给了。

    但要论治国才能,陛下只在乎谁好用,谁不好用,至于怎么治国,当今陛下比满朝大臣更清楚,这个国家要如何治理。

    许敬宗道:“这件事多半又是于志宁上的奏,马周进的谏,英公点的头。”

    上官仪感慨道:“当真是独断专行。”

    “怕不是又有人要进谏了。”

    话语声忽然传来,许敬宗回头看去见杜正伦不知什么时候又跟在后方。

    上官仪问道:“你的瓜呢?”

    杜正伦道:“转手又卖给程大将军了。”

    说着话,他还晃了晃钱袋子,显摆着自己的所得。

    许敬宗缩了缩脖子,要是在背后议论陛下,这个杜侍郎肯定是要去禀报的。

    杜正伦官位不高,他给陛下打的小报告可不少,据说贞观年间他就擅长此道。

    上官仪还在为旨意惆怅着,要说陛下善独断,如今的陛下也的确有独断的本钱,这位陛下的才能古来罕见,乾庆一朝恐怕很难会出现如梁公,郑公那样的宰辅之人。

    陛下他自己就是一个治理天下的能手,群臣在陛下的能力与手腕下,显得黯淡许多。

    如果真要成为一个百官之首,或者是权力滔天的大臣,那就乞求老天不要生在乾庆一朝。

    当年的太上皇打仗厉害吧,天策上将能不厉害吗?

    现在的陛下厉害吧,陛下自己就是治理天下的能手。

    李唐的强大,强大在了皇帝身上。

    真是匪夷所思。

    上官仪回头看了看还跟在后方的杜正伦,他小声道:“你说往后是不是还会增设?”

    “何意?”许敬宗的神色也紧张了几分。

    “二十位侍郎,争抢五个位置吗?”

    “不够吗?”

    上官仪又强调道:“你觉得你还能用以前的眼光,来看待如今吗?中书侍郎都二十位了。”

    许敬宗了然道:“你是说中书侍郎的人数还会增加。”

    上官仪颔首,“陛下根本没有想过设立宰辅,而是要一群中书侍郎给陛下办事。”

    许敬宗又冷不丁回头看了看杜正伦,心说这人究竟要跟到什么时候。

    近来朝中的种种变动,在外人看来,就算是陛下不想提及新政,人们都会怀疑,陛下就是想要制定新政。

    陛下登基十年,就将贞观年间的朝堂格局改得面目全非。

    但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只是朝中变动,又没有改变人们的生活。

    足可见,陛下在施行新政时的谨慎。

    脚踏实地嘛,当年关中就是沉淀了十年才厚积薄发,现在更要脚踏实地来。

    乾庆十年,十月,今天的早朝还在进行,朝中又颁布了政令,朱雀门的禁军将朝中政令贴在了城墙上。

    朝中再一次调整了田赋,减少了十亩以下人家的田赋,提高了十亩以上的田赋,并且除却辽东,河北,河西走廊,其余各地但凡拥有百亩以上的勋贵人家一律加增田赋,加增到了五成。

    这份政令不影响河北与辽东,在辽东,河北……谁家没有个几百上千亩田。

    这也是第一次,田赋按照地区调整。

    各地的田赋不再是一棒打死,而是第一次按照田产多寡开始收缴,准确的来说这不是田赋,而是一种精确到各家各户的资产赋税。

    从此就再也没有以人口为主的田赋,你是不是隐户无所谓,勋贵人家也不敢兼并你的田地。

    田赋不按照家中人口来分,与各家有几口人无关,只与田地多少有关。

    换言之,大唐的大户人家越多,皇帝收纳的田赋也就越多,甚至田地得到更密集的均分之后,如今的皇帝可以不收田赋了,只收粮食买卖的市税了。

    如果一户人家拥有一百亩田地,就需要拿出一半的粮食来上缴田赋。

    这种夸张至极的调度,一时间在长安城引起了轩然。

    皇帝是想让当年兼并土地的人家,将田地重新吐出来。

    生产是一笔很复杂的账,如果雇佣的人手不足以覆盖粮食带来的收益,不如将地荒着不种,宁可不种也不亏钱。

    这是大户人家在季节好时,都会选择的方式。

    当遇到灾难,大户人家在用粮食换田地。

    长安城内,已有小户人家与大户人家开始争执,贫农永远是大多数,皇帝也站在这大多数的一方。

    谁掌握了资源分配就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当资源开始固定,并且无法动摇时,当田地的分配到了瓶颈,并且皇帝无法通过再分配的手段,再均分资源时。

    赋税就是皇帝最强大的武器。

    对李承乾来说摆平这个问题很简单,转移矛盾嘛,这种手段屡试不爽,如果有人不服赋税而造反那就更好了。

    当权力集中在自身,并且只要站队大多数,这天下有的是人会喊你圣明。

    哪怕你不怎么圣明,在位期间不那么的优秀。

    总会有人为皇帝高喊。

    当然了,每一次赋税调整都是要面对巨大的阻力,不然历朝历代也不会有这么多王朝因苛税灭亡。

    今天的早朝结束,李义府与上官仪告别,他需要离开长安城,将陛下的旨意下达中原各地,开始清查田赋。

    这一次又是于志宁上奏,马周劝谏,英公点的头。

    许敬宗脚步匆匆离开太极殿,陛下旨意让他命去京兆府,派不良人协助李义府。

    褚遂良也脚步匆忙,他需要向陛下递交各地的田册。

    二十位中书侍郎,又在中书省忙得不可开交。

    刚结束早朝的李承乾正在吃着午膳。

    苏婉刚看完儿子送来的家书,“於菟平安到西州了。”

    李承乾点着头,将碗中的汤喝尽。

    宁儿道:“今天的陛下看起来,心情很好。”

    李承乾将汤碗放下,“今天办成了一件大事。”

    宁儿心中清楚,陛下在集权与强权一道上,越发夯实。

    陛下想做的事,能够更顺畅地下达。

    其实也无关权力,只因现在的陛下是个十分有手腕的人。

    杨内侍一手拄着拐杖,让宫女领着一叠奏章而来,“陛下,这是朝臣的劝谏奏章。”

    李承乾搁下碗筷道:“放在边上吧。”

    “喏。”杨内侍又道:“还有不少,老奴再让人送来。”

    饭后的闲暇时光,李承乾翻看着这些劝谏的奏章,她们来来回回带来了上百份。

    李承乾带着赏识的目光,看着朝臣们劝谏话语。

    宫里宫外的人都知道,陛下看到这些劝谏奏章时的心情总是很好,陛下十分爱看这些。

    资产赋税是一项巨大的变革,哪怕这个变革带不来太大的好处。

    在劝谏的奏章中,就如孔志约所言,他说往后恐怕没人再为社稷效命,将士们出征在外,就是为了得到军功,得到田亩,养活家人,打一仗就可以让后世子孙无忧。

    利益驱使人去拼搏,这话固然没错,孔志约的概念错了,这种错误在于他那陈旧的功利观,土地兼并至上的陈旧观念依旧没有改观。

    改变人们的价值观是一件很漫长的事。

    土地兼并只会养出一代代不事劳作的人,之后就会出现一个个被安逸环境养蠢的脑袋,再难出现敢于求变,图强的人了。

    李承乾写下批注,对身边的内侍道:“交给许敬宗看,再让他交还给孔志约。”

    “喏。”

    内侍得到奏章快步离开。

    一道政令下达,引来了上百份请皇帝收回成命的奏章。

    李承乾仔细地看着每一份劝谏奏章,要做一个明君少不了被人劝谏,一个不接受劝谏的皇帝,难成明君。

    哪怕你只是看看呢?

    至于这一次充满争议的赋税变革,哪怕现在的政令被以后的人诟病,那又如何?

    只要有了一次反兼并的风潮,人们知道了反兼并带来的好处,后继者明白有这么一个方向。

    至于事情怎么做,以后的事又会成为什么样,李承乾不在乎。

    如今这些……足矣。

    “陛下,许尚书说他着了风寒。”

    李承乾翻看着奏章,语气轻慢且带着一丝不容拒绝的威严,言道:“告诉许敬宗,他要是摆不平这些人,不如早点告老,告老之后,朕依旧给他俸禄,让他无后顾之忧。”

    “喏。”

    许敬宗的风寒其实并不严重,再听到内侍传来的言语,他终于明白陛下为何要将自己放在这个位置上,陛下是要让自己扫清障碍,让政令能够通达。

    因病在家中休养了两天之后,许敬宗斗志满满地踹开了孔志约的家门。

    之后,坊间就有了传闻,听闻因田赋之策两人有了争吵。

    许敬宗还是那个许敬宗,那个从关中各县一路打到京兆府的酷吏。

    他许敬宗从来不是一个怕事的人,病是真病了,但病情有好转,他就找上了门。

    双方争执不休,许敬宗才不在乎他孔家的门风如何,将孔志约揍了一顿。

    以至于孔志约三天不能下地,一直在家中养伤。

    那天是黄昏时分,附近的坊民记忆犹新,那是孔志约的惨叫声,惊起了一片鸟雀。

    他许敬宗好久没有活动筋骨了,带着人接连闯了好几家,将那些劝谏陛下的人都说服了。

    传闻是说服的,不是打服的。

    皇帝罚了许敬宗一年的俸禄,又让太医署的人去给打伤的朝臣治伤,此事就此揭过了。

    皇帝还是当年的那个皇帝,他许敬宗也还是那个许敬宗。

    吏部侍郎杜正伦对上官仪道:“乾庆一朝,颇有贞观之风。”

    上官仪道:“许敬宗行事蛮横,得势就猖狂,你还很满意吗?”

    杜正伦道:“陛下说过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陛下让许敬宗升迁,难道就是让许敬宗吃更多的禄米吗?”

    上官仪喝着茶水,看着热闹的朱雀大街不言。

    杜正伦强调道:“陛下让许敬宗任左仆射,是让他解决问题的,不然呢?”

    上官仪欲言又止,却听对话的话语依旧。

    “这个问题可能是某个人,某些人,某些事,能解决就不算辜负了陛下的任命。”

    英公是负责点头的,于志宁是负责管账的,马周是负责上奏的,他许敬宗是负责解决“问题”的,而褚遂良是负责干活的。

    一朝五个宰辅,各司其职,颇有盛世之象。

    上官仪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除了左右仆射,陛下应该还可以多设几个人,以免人手紧张。

    龙首原,安宁村,偶尔传来几声鸭子的叫唤。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他许敬宗的才能不如于志宁,马周,褚遂良那样出众,但他擅长的本事,是儿臣所需的。”

    听到儿子的话语,李世民道:“若郑公在世,他老人家会……”

    李承乾道:“他老人定会欣慰的。”

    “何以见得?”

    李承乾解释道:“因这种事郑公早就想做了,他老人家若在世动手的就不是许敬宗了,而是郑公他自己。”

    言罢,李承乾从袖子拿出一张纸递上,“於菟的家书。”

    见父皇还在看着,李承乾又道:“父皇若还有嘱咐,可以书信一封,儿臣让人一起交给他。”

    “朕就不写了,你写好送去吧。”

    “儿臣会与他说父皇与母后的近况。”

    这一次来看望父皇,还带来了不少的绸缎与生活用具,以及一些江南的米糕。

    长达半月的争论,当朝堂少了一部分人早朝之后,反对赋税的声音就少了。

    乾庆十年,立冬时节,新的赋税政令开始下达各地。

    新政,新政……年轻的学子们,再一次聚集在崇文馆内,他们齐声高呼着,他们愿意追随皇帝,成为坚定的追随者。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