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四百九十一章 官吏成群
最新网址:www.00shu.la
    太液池旁,李承乾无视了挨打的儿子,就连苏皇后正在与小福准备饭食,对挨打的儿子不闻不问。

    太液池的水榭内,李承乾嘴里嚼着核桃,眼前是正在吃着茶叶蛋的青雀与李恪。

    “皇兄,运河沿岸要修建如此多官邸,耗费的人力物力未免太多了。”

    李恪劝说着。

    李泰吃着茶叶蛋点头,颇为赞同。

    核桃吃多了,李承乾就喝下一口热水,将茶碗放下。

    李泰与李恪相视一眼,又没有开口。

    直到碗在桌上放好,李承乾收回手,坐得端正又道:“朝中用度还是很富裕的。”

    李恪道:“近来在运河两岸走动,倒是见到了许多士族子弟依旧在抱怨。”

    李泰道:“他们只不过是觉得借着士族的地位,他们认为朝中应该给予他们与历朝历代相等的回报,而无关乎他们的才能与言行。”

    “科举施行已有十余年,恪觉得这些人依旧冥顽不化。”

    在李恪认为,世家应该被丢进棺材里,只是丢进去还不行,需要在棺材上打入钉子,避免世家这个团体的复生。

    在扼杀一个阶层团体的立场上,三兄弟的态度是一致的。

    李承乾看了眼还在一旁钓鱼的父皇,又见到丽质正在数落稚奴。

    稚奴这个孩子就像是脑子里缺一根弦,需要时不时有人提点他。

    李恪拿起桌上的柿饼吃着,道:“皇兄,能否将李义府借给恪。”

    “你要做什么?”

    “可能要杀几个人,都是恶人。”

    寒风吹过水榭,让水面上的薄冰有些许起伏。

    见皇兄没有当即答应,李恪又道:“恪会将罪状递交给御史台。”

    李承乾道:“只要罪证确凿,该抓就抓,该拿就拿,律法没有情面,你也不要有后顾之忧。”

    李恪正色道:“恪领命。”

    再看父皇与舅舅正在说着话。

    家宴很热闹,其实每年的家宴都是如此,如今各自都成家了,恰有一年比一年更热闹的样子。

    李泰道:“皇兄,文学馆画好了葱岭全境地图,小勃律国的位置的确很重要。”

    李承乾从炉子旁拿起烤好的核桃,剥开外壳。

    李泰接着道:“小勃律国地处吐蕃西北,又接壤葱岭,当年王玄策驰援葱岭就是从小勃律借道,此地万不可落在吐蕃人手中。”

    李恪道:“如今吐蕃与大唐虽说交好,可……”

    李承乾嘴里嚼着核桃,颔首道:“朕不信同盟。”

    现在的吐蕃与大唐是同盟,也仅仅是同盟而已,史书上一次次证明了在皇权体制下的弱肉强食,这与同盟无关,只与实力有关。

    李恪道:“听闻小勃律国几次想要拜皇兄为君父。”

    李承乾只是笑了笑,自顾自吃着核桃,看着太液池的景色不语。

    李泰向李恪眼神示意。

    李恪也稍稍点头,就会意了,也不再多言。

    说到同盟就要提及现实,现实就是在弱肉强食的野蛮规则下,各国仅有的只是他们拥有的,而皇帝想要的是他们的全部。

    从未想过什么同盟,只有他们都成为大唐的一部分,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吐蕃也是,小勃律国也是,更不要说南诏,新罗与天竺。

    太阳从云朵的后方出现,阳光洒向太液池。

    当小鹊儿跑来传话,一家人这才离开水榭一同去用饭。

    父皇与母后照顾着一群孙子孙女,用了饭食,李恪与李泰就早早离开了,他们还要去主持运河事宜。

    李承乾独自一人坐在太液池边,看着手中的卷宗,煤已成了大唐的重要资源,黄泥与煤混合成的蜂窝煤成了一种供给侧的必需品。

    还要崇文馆的夫子教导各县烧蜂窝煤的炉子,只能在室外使用。

    相较于发展,这点资源的开采或许都算不上什么。

    “青雀与恪儿都走了?”

    “嗯。”李承乾颔首回道:“现在儿臣与他们聚少离多。”

    李世民在边上坐下来,将暖手的水囊递上,道:“这是你女儿给你的。”

    李承乾接过暖手袋,双手揣在袋子上,抬首看着蓝天道:“父皇,儿臣恐怕要发起一次远征。”

    李世民的黑发带着些许白发,长出一口气,闭上眼感受着阳光的温暖。

    舅舅与母后交代了话语之后也离开了,李承乾独自一人坐在太液池边,依旧看着手中的卷宗。

    大唐又要打仗了?

    这是长安城坊间的传言,今年伊始朝中就派了两位大将军离开长安,前往西域,如今派往西域的将军与官吏越来越多,朝中还要建设安西四镇,这无疑是给了一个信号,大唐又要打仗了。

    也有人认为大唐不断向西域派出将军与官吏是防备吐蕃人。

    更有人反驳了这个观点,现在吐蕃的内部都自顾不暇,吐蕃人不会打西域的主意。

    王九思走在安邑坊的街巷上,一路听着周遭人们的议论,在这里居住的多数都是官吏,住在这里的官吏也都在说着关于朝中的事。

    乾庆一朝已有十年了,贞观之后,是变化最大的十年,对长安城的人来说是这样的。

    王九思来到自家门前,见到裴炎正在煮着饭食。

    正巧自己也还未用饭,王九思道:“在下买了些许羊肉。”

    裴炎点头道:“那就一起用点饭食,多了午时还要去朝中忙碌。”

    “嗯。”王九思点头,将自己的羊肉拿了出来,两人坐在一起。

    炉子上的锅中煮的是米粥,米粥很浓稠,倒是粥香浓郁。

    裴炎道:“这是辽东运来的米。”

    王九思喝了一口粥,道:“听说辽东连年大丰收,洛阳的粮仓都要存放不下了。”

    裴炎:“嗯。”

    如今的情形是洛阳一边在存粮,也在一边使劲地消耗粮食。

    还有不少粮食正在运往关中,如此一来关中与洛阳其实消耗着辽东的绝大部分的米粮。

    根据司农寺的奏章来看,辽东田地广袤且肥沃,而人口又不多,因此绝大部分的粮食都随着运河南下。

    而关中与洛阳人口稠密,倒是可以消耗粮食。

    裴炎道:“辽东的粮食很便宜,斗米或许只要二三钱,但运送到洛阳就是斗米八钱。”

    王九思吃着粥,低声道:“听闻今年中书省又多了三位中书侍郎?”

    裴炎道:“嗯,如今中书省有十一位中书侍郎了。”

    将锅重新端起来,就将炉子放在屋外,炉子的火任由它烧着,若别家要用炉子,也可以直接拿去用。

    住在安邑坊的都是官吏,邻居几家相处也都和睦,偶尔还会有人因政见不合打起来,这也是正常的,也都习惯了。

    乾庆一朝与以往不同,皇帝总觉得官吏不够用,如今一度将中书侍郎增设到了十一人,连年如此往后中书侍郎恐怕会增设到三十人,五十人?

    现在看来,大有这种架势。

    地方官吏不够用,是一个现状,朝中官吏不够用也是一个现状,皇帝需要的是有能力的臣子,连年科举筛选下来的,依旧有参差。

    裴炎一想到兵部还有一堆事要办,简单用了饭食便与王九思一同去了皇城。

    太府寺与司农寺的职责大致上是一样的,不过在皇帝的调整下,籍田,农监,仓储都是太府寺在主持。

    反倒是司农寺只管作物培育,如今的皇帝一直在改制三省六部九寺。

    就如现在的中书省,中书省在任的文官一度达到了六十余人。

    再一想,这些事都与自己无关,裴炎来到皇城便径直走入了官邸,处理今天的公务。

    今年的休沐很短暂,只有短短的几天,朝臣们早早就回来忙碌。

    乾庆十年,上元节刚过去,又有一车车的银钱从皇宫拉了出来,从春明门朝着洛阳而去。

    皇帝下旨,命牛进达大将军领三千兵马前往西州,命左领军大将军薛仁贵带两千兵,前往庭州。

    皇帝又一次向西域增派了兵马,这已是今年第二次了。

    而就在上元节结束后的半月,小勃律也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叫慕容顺的胡商带着一伙兵马拿下了小勃律,并且自封小勃律国王。

    不仅如此,这个小勃律国派出使者,给天可汗送去了大量的金子,满满当当一车的金子在阳光发着光。

    对慕容顺来说,财富不能成为一种资产,对他来说就是巨大的损失。

    如今用一种不太能见光的手段,买下了小勃律国,他成了一个小国的国王。

    不论慕容顺赚了多少银钱,直到现在他得到了小勃律国,才是他最成功的一笔买卖。

    慕容顺成了一个国王,他就有了一片立足之地。

    李承乾真心为这个贪婪又忠心的商人感到高兴,他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就能够发展他的势力,他的财富有了存放的地方,也有了保护财富的实力。

    谷雨时节还未到,关中正是四月初的农忙时节。

    皇帝下发了旨意,刘仁轨任西州京兆府府尹前往西域,建设西域京兆府,颜勤礼任京兆府尹。

    礼部尚书许敬宗,民部尚书褚遂良,刑部尚书狄知逊,三人兼任中书侍郎。

    因此,中书省的中书侍郎增至十四人。

    如今的皇帝从来不会墨守成规,一道道旨意改变着如今的朝中格局。

    曾经只有两个名额的中书侍郎,中书省已成了一个朝中能臣的聚集地。

    但凡在朝中有所建树的臣子,都可以进入中书省。

    因这些行为,李承乾又收到了不少劝谏的奏章,都是一些劝谏不要随意改动官制的言语。

    说心里话,李承乾觉得以现在朝中忙碌的样子,两个中书侍郎用到天荒地老?

    这大唐要不要强盛了?

    一个强盛的帝国需要有一群能干的臣子,需要有一个十分庞大且强大的中枢。

    哪怕以后的中书省会庞大到数百人,有近百个中书侍郎,也在所不惜。

    在这条路上,朝中的武将班子还需要再扩大,最低到中郎将,增设到三百人也不为过。

    或许以后会说大唐的朝臣都要不值钱了,谁说朝臣就要高高在上,贵不可攀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如果大家都一心为社稷,没有私心谁又会在乎多几个中书侍郎,一没有削减俸禄,反倒是提高了待遇与福利,二则没有降低中书侍郎的官阶。

    因此,除却在权力上有私心的人会反对,其余人应该是欣然接受才是,再看这些劝谏奏章,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些私心。

    既得利益者想要维护自己的地位,会阻止皇帝改制朝堂,也是人之常情嘛。

    李承乾走在田埂边,看着农忙时节的关中,田地里随处可见正在忙碌的农户,这些想法要一步步地实现,总不能大声对朝臣说,朕要让朝堂焕然一新,你们这些人还不够朕使唤的。

    朝臣们听了多半会下拜赔罪的。

    松赞干布跟着天可汗的身后没有言语。

    已年过五十的马周走在陛下身边,道:“陛下是觉得这些劝谏奏章写得不对?”

    李承乾道:“朕很喜欢看这些奏章,他们劝谏得很有道理。”

    马周抚须点头。

    陛下在位十年,这十年也是一直如此,陛下从来不会阻止朝臣劝谏,只是劝谏的那些事,陛下很少会改正,也很少会采纳。

    朝臣时常劝谏,皇帝会看每一份劝谏的奏章,看完之后,在绝大多数的时候皇帝一概不理会。

    马周心中不知陛下所想,只是安静地陪在一旁。

    “今年的河水丰沛,多半又是丰收的一年。”褚遂良言语了一句。

    “听说阿史那社尔一路北征,连连大捷真是令人心喜。”许敬宗有话没话,搭了一句。

    李承乾脚步停下,身后的六部尚书也都停下脚步。

    松赞干布抬头看着陛下的背影,常常看这位皇帝治理天下的方式,认知的差距,让他学到如今,还是觉得只学了皮毛,这个皇帝与史书中的历代皇帝不一样。

    每年的春季与秋季,皇帝都会带着六部尚书亲自离开长安,在关中各县走动。

    当年陛下还是太子时,就会时常亲自来看耕种情况,如今不只是陛下亲自察看,而且还是带着满朝文武一起在各县察看。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