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什么时候,官员会出现空缺?翻开史书,都找不到几个例子。
“皇上,要不重开举荐?这样的话,人才会多一些。”
刘天和也不知道是真的蠢,还是装的蠢,突然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办法。
连嘉靖看他的眼神都有了莫名的诡异,仿佛散发着危险的气息。
乾清宫突然一静,让刘天和心中一惊,自己看来又失言了。
“召吏部尚书来见朕。”
深深地看了一眼严嵩和刘天和,他不认为刘天和是在胡说八道,手下的大臣们,有怎样的想法,他心中一清二楚。
锦衣卫们也不是没有这方面的消息传出来。
之前不够重视,现在眼看着科举取士,已经陷入了两难境地,古老的配方,又要走上朝堂,若是如此的话,不知多少代皇帝们为了推行科举的努力,不就又要付诸东流了?
一早上的小会议,都默契地没有提起高忠的事情,仿佛这个人已经被遗忘在了角落里。
若是放下以前的那种朝堂环境。
早就有人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了,为的就是能够拿在手中更多的权利。
可现在,似乎每个人都觉得,朝中需要平衡,好不容易形成的微妙局势,可不能随便的就放弃。
没有谁想要去做一个可以看得到的千古罪人。
南边的那一群人,反应太慢,已经是要被扫进垃圾桶里面的人了,如今的垂死挣扎,也不过是回光返照。
只有那些人的心中,有没有后悔过?
或许有吧?
可在被银子迷花了眼之后,良心也就填满了阿堵物。
不过,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朝中的南人还是很多的。
并不能一概而论。
吏部尚书熊浃很忙,已经快七十岁高龄的人了,还没有来得及上书反对嘉靖修道,就在了没有了这个机会。
所以依旧就在这个位置上待着。
在军队开去浙江的时候,就再也闲不下来。
不断地派遣官员,对各地的官员们的任免,也需要他来主持。
所有的事情都聚集到一起之后,他都有些后悔吗,为何不学着夏言,早早的走人呢?
一大把年纪了,也该到了养老的时候了。
可惜,皇上没给他这个机会。
一时半会,还找不到可以接替他的人。
“熊大人,皇上有请。”
一个小太监前来传话。
到底因为年老的原因,熊浃反应慢了一点。
“老臣领旨。”
迟钝的身体,让熊浃万般无奈。
好在此地离着皇宫并不远,一路走过去,也不是多么的费事。
边走,边想着皇上召见他的用意。
好一会有了几分心得。
如今迫在眉睫的就是浙江沿途官员的任免问题。
此前朝廷还给了这些人机会,现在看来是皇上和朝堂都不想再拖延下去了。
“赐座!”
随着大明的形势越来越好,嘉靖的心胸也就越来越宽广,对于老臣子们的一些优待,还是要有的。
随着熊浃的到来,整个议题,就必须做出决定了。
“臣谢皇上隆恩。”
熊浃行礼完毕之后,才坐下身来。
“熊爱卿,朕想要补全所有缺失的官员,不知有何见教?”
同样的问题,嘉靖问过严嵩,问过刘天和。
现在再次问向了吏部尚书。
管着大明所有的官员升迁,调动的问题,熊浃是最有发言权的。
“皇上,臣以为可以从三方面在着手。”
“哦!那三方面?”
嘉靖来了精神。
“提拔有能力的胥吏,臣见到卷宗中描述,许多胥吏的能力,已经不比那些考中进士的人弱。
再者就是许多地方衙门,有聘请幕友处理政务的事情(师爷的早期形态),这些人当中科举已经没了路子,可处理政务是熟手。
还有一个就是皇上可以把工坊和工厂中的大小主管们,召集起来进行一些教导,是可以胜任某些官职的。”
通过了长时间的观察,熊浃发现工厂里的那些主管们,完全可以替代衙门的某些职能。
也不知道裕王殿下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
但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能够暂时解决当前的大问题。
“熊爱卿所言,诸位觉得如何?”
嘉靖心中是倾向于熊浃的说法的。
既然科举已经有了局限性,那么就要多开几个可以做官的途径。
也免得每一次科举,都是一次重大的腐败目标。
就这,选出来的都是些什么玩意。
还不如青楼里的一些女子们,做事干脆利落,有条有理。
“臣,觉得可行。”
严嵩躬身行礼道。
“臣附议。”
刘天和也是如此,只是嘉靖看都没有看他一眼,仿佛此人说的话,就当不存在。
“好,那就明天早朝,再商议此事。”
嘉靖点了点头,内阁首辅和吏部尚书都通过了,想必在朝堂上通过的机会就更大一些。
之所以要明天早朝上再商议。
不过是给一些人传出去一点消息,意思就是,别怪皇上没有给你们机会。
抓不住这一波做官的好时机,就等着明年继续科举吧。
如此的话,推行下去的概率,也会更大一点。
“现在再议一个议题,沿海的倭寇问题,必须解决,这个关乎着大明的安危,也关乎着大明的税收。”
现在从俞大猷处传来的消息,除了一开始,打了一个大胜仗之后,缴获颇为丰厚。
接下来,大的战斗没有多少,就是那种小打小闹的,实在让人疲于应付。
而不但浙江那一带,就连福建沿海,现在也不安全了。
似乎一夜之间,所有的海盗们都睡醒了一般,不上岸袭扰一番,就不痛快。
当然,最重要的是,那些海盗们,居然已经可以通过某些手段,来到了大明的腹地搞事情。
这就不能让人容忍了。
在场的人,都明白嘉靖说的是什么意思。
“皇上,大明的水军,只有一个主力,很难形成有效的威慑,臣认为,必须最少五支这样的水军,才能够护得住沿海的安全。”
终于轮到刘天和的主场了。
兵部的内部,也是众说纷纭。
陆军觉得水军花费太大,局限性也很大,发展的多了,得不偿失。
可水军不止俞大猷一支。
谁都想要引领一队强军,出去赚点军功,好补贴家用。
自然是一个劲的上书,必须扩大水军的规模。
还口口声声地说,若是朝廷拨不出银子,他们就去找裕王府要银子,仿佛只要朝廷答应了下来。
银子就一定会有一样。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