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半年前的奏疏。好大一堆的,想要快速地找出来需要的那一份,很浪费时间。
在等待的时间中,陆炳来了。
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消息,那就是沈炼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了加急传书。
不同的是,其中的内容,更加的详细。
“皇上,祥瑞啊,皇上!”
刚一进门,陆炳就激动地恭喜道。
跟在身后的黄锦,也是无奈,刚刚出宫,就遇到了急匆匆而来的陆炳。
还没说上几句话。
本来应该前面带路的黄锦,就成了跟在后面追赶的那个人。
嘉靖一脸懵逼。
祥瑞他已经见得太多了,早就对这种编造出来的谎言,有了一定的抵抗能力。
而且随着变法的开展。
这种事情,已经很少发生了。
毕竟,任何一种祥瑞,都是需要认真核实的,若是假的,那就是欺君之罪,自己看着办就成。
是选择挖矿,开始选择修路。
总有一样适合你。
“慢点说,慢点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这么激动?”
如今任何一个祥瑞,都会第一个送到演道院去检查一番才行,免得最后闹了笑话,让人说皇上有眼无珠。
能够送到他面前的,即便是假的,也应该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其中才行。
“皇上,咱们大明有神农庇佑啊!”
陆炳没敢说,神农再世。
夸张也得有个限度,活着的神明,肯定不会让皇上待见。
“说详细点!”
嘉靖被陆炳没头没尾的一番说辞,弄得心里痒痒。
他已经有了一个猜测,肯定是哪一个地方的粮食产量,超出了人的认知水平。
在京师粮价,因为浙江等地的原因,有了将要大幅度上升的趋势,这种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稳定了粮价就是稳定了民心。
只要度过了眼前的难关,康庄大道就不会太远。
“臣心中激动,怕是说不明白,还请皇上细看。”
陆炳也知道,这种喜悦还是交给皇上来最好,自己什么位置,自己最清楚不过。
嘉靖疑惑地接过了一封书信。
只是看完之后,脸上一片冰冷,完全没有半点喜悦的意思。
陆炳的高兴劲,也缓缓地冷却了下来。
只顾着高兴了。
忘了琼州那个地方,离着京师可是很远的。
他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以为距离的原因,即便是琼州一年可以两熟的稻谷,运到京师来,代价太大,也剩不下多少了。
“朕的好臣子,实在是太多了啊,若不是沈炼去了一趟琼州府,朕还不知道,那种流放之地,居然还是一块宝地?”
大明缺粮食,应到了很危险的程度了。
大臣们就没一个想过,怎样去增产粮食。
愤怒过后,嘉靖也意识到,沈炼将要带了的是什么了。
一个人,一袋各种颗粒饱满粮食的种子,还有一种叫番薯的高产,耐旱的作物。
每一样,都是可以让百姓们,不用在忍饥挨饿的神物。
说是祥瑞真的一点都不为过。
“这件事,还有多少人知道?”
随即嘉靖稳定了一下心神问道。
“除了沈炼他们一群人,旁人都还不知道。”
陆炳想了想道。
今日刚刚收到信件,还没有来得及送到裕王府去。
“好,裕王那里也就不要去送了,等到了京城,再告诉他知道,另外这件事,就暂时烂在心里,朕想要看看,高产都是稻谷,到了京师,还是不是一样高产。”
嘉靖小心翼翼地把信件收好,装在了盒子里。
“另外,通知一下,科举取仕多加一门功课,就是要会种地,不会的话,也就不用来考了。”
八股文章,已经用了好几百年。
这一次嘉靖决定多加一个科举的办法。
连庄稼都不会种,要他们有何用?
真以为朝廷的俸禄,是那么好拿的?
突然,嘉靖有点明白,曾经朱载坖为何要带着自己的兄弟姐妹们出去干农活了。
耕地在皇宫里也有,非要去外面。
那就不是在教他们耕地,而是让他们知道辛苦。
言传身教,许多时候,都比大道理有用得多。
“朕有多久没有下地种田了?”
莫名的,嘉靖也有了种植一点蔬菜,尝尝新鲜。
像那个黄瓜就很不错。
正说着话,就有一名小太监捧着一叠奏章,站在了门口求见。
“不用了,都放回去吧。”
嘉靖轻轻地挥了挥手,黄锦就立刻吩咐了下去。
既然事情已经水落石出,就不用再追根究底,一个可以种植高产作物的人,和一袋子高产粮食,用那么点人护送,嘉靖都觉得不是很安全。
“让高忠派一队人马前去接应,务必保障所有人的安全。”
嘉靖吩咐完,就看着身后的地图。
江山社稷图还不完善,旁边的大明堪舆图,却又不堪入目。
尝过了细糠,再看粗粮,怎们看都不对劲。
“朕记得演道院一直有人在研究如何让粮食增产,有好消息了吗?”
“臣没有皇上或者裕王府的命令,进不去了。”
陆炳苦笑道。
在大明,还有他锦衣卫去不了的地方绝对不多。
刚好演道院就是其中之一。
“哦!”
嘉靖问了一句,就再也没有了下文。
此时的嘉靖,思绪已经飘到了远处,本来想着解决得了浙江问题,就打算收兵的。
现在看样子,福建等地的官吏,也是在欺上瞒下。
是要继续用兵,还是缓一缓就是一个很难抉择的问题。
朝廷能够用的官员,已经捉襟见肘了。
若是继续下去,还有大量的官吏们出逃,他又从哪里找人顶替?
可要是沿用以前的官吏,他又是心中不甘。
同时他也给了朝堂一个不好的印象,那就是只要文臣们联起手来,就可以为所欲为,大不了全部罢官了事。
嘉靖不想看到这个局面。
“再给朕两年时间,不,一年时间就够了。”
他就不信,一年恩科开三次,四次,还找不到有用的人才。
实在不行,似乎他手中那些工坊和工厂内的大小主管,本事也是不错的。
也可以给一个做官的机会。
就是朝堂恐怕难以通过。
“你们说,大明一直都在养士,就是养一头猪,给了这么多的好处,也应该就几十万头了吧,为何读书人一直都这么少?”
嘉靖怀疑,是一群文人,在有意识地控制读书人的数量。
不然没有办法来解释这个问题。
一两千个字,很难记住吗?
做不了文章,难道就读不懂了?
还是说,这种八股文,一开始有点用,现在继续用就出问题了?
就像是,曾经的篆体字,被渐渐地变成了宋体字一样。
不同的时代,应该是有着不同的要求。
是到了改一改的时候了?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