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兰芳 > 第四百九十六章 大结局
最新网址:www.00shu.la
    华联在战后则积极推动自身实力在西欧地区的发展和壮大。

    利用条约的规定,不单单在西欧地区推动了自由贸易,使得华联的商业力量能够更深入的渗透进入西欧地区,也使得法兰西、葡萄牙和西班牙三大势力圈子的经济实现了互补。

    因为西班牙王国政府和葡萄牙王国政府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华联的军事政治影响,所以在经济开放程度上更深。

    且因为失去了大量殖民地,连本国自身的农业、工商业都难以为继,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也使得两国的王权政府面临极大的政治危机。

    面对如此危局,两国的王国政府不得不依靠华联的帮助,选择向华联出让更多的利益以换取华联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帮助。

    华联的商品在之后的三年内实现了大规模倾销,工商业势力大举进入,各大国企、民企纷纷在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办国际业务,占据市场,给西班牙和葡萄牙提供了数量庞大、质优价廉的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

    这一方面帮助两国稳定了局势,使得两国政治势力更加依赖华联,一方面也实现了经济上的某种控制,使得西班牙和葡萄牙一举超越了法兰西、带英,成为华联势力在欧洲的桥头堡、大本营。

    到兰芳二十一年、西元1800年,华联成功推动了西班牙王国政府停止“西班牙本洋”的铸造和使用,转而宣布全面开始采用华联铸造发行的中华银元为代表的货币。

    葡萄牙紧随其后也宣布停止使用本洋,转而使用中华银元做贸易支出。

    兰芳二十二年,华联正式在欧洲推出了中华纸币,还是率先推动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使用中华纸币,并借此在法兰西大规模推动中华货币的使用。

    法兰西共和国因为自身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在商业上虽然受到了华联商业势力的影响,但是国内的民族产业依然存在。

    不过因为与西班牙、葡萄牙的自由贸易协定,法兰西也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了华联的方方面面的商业冲击。

    虽然没有完全停止本国货币的使用,但是也在实质上承认了华联货币在法国商贸环节中的有效性,且因为中华银元比法郎在国际贸易层面更有优势,进而导致中华银元在法国国内也占据优势。

    华联在此三国驻扎了数量不一的海军战舰和海军陆战队为主的陆战力量,协助三国训练了新的军事力量,促成三国对华联的巨大军火贸易和军事援助的需求,给华联狠狠的赚了一笔外援。

    不过在技术上,尤其是在军事技术上,华联依旧维持着最高等级的保密制度,就算是对法兰西共和国也没有开放技术限制,甚至对他们的武器装备出口都是有限制的。

    连法兰西尚且如此,那么对西班牙、葡萄牙当然也是如此。

    至于带英和德意志联盟、意大利联盟也差不多,虽然他们没有和华联签署什么经济贸易协定,维持了自身的独立性,但是问题在于,他们也无法避免接触到华联的商品。

    就算别的产品可以替代,但是华联的茶叶、丝绸、瓷器陶器等等是他们始终无法完全替代的拳头商品。

    而华联在兰芳二十一年就宣布以后采购此类商品只能使用中华银元,所以他们尽管不是很愿意,却也不得不接受中华货币在其国内商业领域的流通。

    到兰芳二十三年年底为止,华联的货币已经在欧洲范围内成为受到认可的高价值、稳定、可靠的货币,为各国商业人士、平民百姓所广泛了解、接受。

    兰芳二十四年年初,在赵学宁的主持下,鉴于华联对欧洲越发巨大的经济贸易需求,所以主张对奥斯曼帝国提出对西奈半岛的西侧苏伊士地区的领土主权,准备开凿运河。

    华联政府表示愿意和奥斯曼帝国协商,以一定的价格购买苏伊士地区,当时内外交困的奥斯曼帝国当局不敢回绝华联的要求,也急切的渴望一笔巨款收入,便派人与华联政府人员协商这一问题。

    后面经过商谈,双方同意用一千万中华银元的价格交易苏伊士地区的土地,华联政府以一千万银元的价格获得了苏伊士地区的主权,获得了一块正式的海外飞地。

    随后,华联政府派遣大量人员军队入驻苏伊士地区,进行勘探测量,并且最终决定于兰芳二十五年正式开始开凿运河。

    因为此运河连接的是华联珍珠链计划的最西端,所以被华联政府命名为“珍珠大运河”。

    珍珠大运河建造期间,华联也同步推动对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在亚洲、美洲殖民地的接收和控制。

    根据两国对殖民地的划分控制,华联政府也基本上继承了这一划分方式,只是更改了总督区的名字,并未对更多的方面进行更改。

    比如把路易斯安那总督区更名为东华总督区、新西班牙总督区更名为西华总督区、新格拉纳达总督区更名为林海总督区等等。

    因为这些地方原有的地方土著被大规模屠杀,使得地方土著和西班牙、葡萄牙的移民关系紧张,当华联势力介入进来之后,很轻松的就联合了地方土著对西班牙、葡萄牙的势力发起了根除运动。

    受限于西班牙王国政府和葡萄牙王国政府对殖民地的统治力度,各殖民地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地方实力派的小王国,西班牙和葡萄牙还为了节省军费,规定各殖民地自行招募当地人组建军队。

    这无疑更加加强了各殖民地的自主倾向。

    所以华联势力进入、接管这些地方面临的不是和平转交,而是军事战争。

    各地的殖民当局并不愿意主动和平的向华联政府移交权力,他们还是想要通过战争保障自己的殖民资格,但是他们失败了。

    通过两年多的军事战争,华联军队和印第安人、玛雅人等地方土著残余势力联手,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当局推翻,消灭了他们的武装力量,结束了他们的殖民历史。

    随后,华联政府通过改组农庄、传授汉字汉语等方式用更加怀柔的手段治理当地,并且通过大规模移民、移风易俗等方式影响所剩不多的当地土著,很快就控制了局势。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残酷且血腥,而华联与之相比简直是人类文明之光,这也使得华联对这些新总督区的统治更得人心,更受欢迎。

    这倒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始料未及的。

    通过对这好几百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控制和掌握,以及军队的入驻,华联正式成为了美洲最大的势力。

    到兰芳二十五年、西元1804年为止,华联在美洲的移民人数超过九十万,驻军达三个兵团,数个总督区蓬勃发展,华联移民与地方土著之间相处融洽,互相通婚,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

    美国对这一趋势有所疑惑,尤其是华联在东华总督区的一系列政策与工业技术的引进,完全就是长期经营甚至是本土化的措施,这直接使得美国和华联成为邻国。

    也就是当时美国内部并没有太大的向西部扩张的资源和力量以及需求,然而华联的强大实力依然让尚且弱小的农业美国产生了担忧,并且进一步增强了华联的商业力量在美国的存在。

    与此同时,在印度地区,华联通过接管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原有的殖民地,合理合法的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桥头堡,成功获得了更加便捷的与迈索尔王国等反带英势力交流的据点。

    迈索尔王国和海德巴拉王国等反带英势力在华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各自训练了强有力的新军,这些新军成为了两个王国对抗带英的有力支撑。

    从兰芳二十五年到兰芳二十七年这几年间,带英在印度的势力受到了反制和挤压。

    原本带英打算尽快扩张在南印度的势力,尽快剿灭迈索尔王国以降低华联对印度的威胁,为此他们派遣了更有军事能力的新总督和更多的驻军。

    然而在兰芳二十五年年中至兰芳二十六年年底的第四次迈索尔战争中,带英军队却遭遇到了堪称耻辱性的失败。

    印度总督府组织了以五千本土正规军和东印度公司武装一万余人为主的四万人的军事力量,联合马拉塔人,组成了超过十万人的军事力量向迈索尔王国发动进攻。

    而迈索尔王国则在华联的支持下以新军三万人迎击,并且联合了此前还与之为敌的海德拉巴军队三万人,共有六万人的军队。

    等于是带英联军十万对迈索尔联军六万,双方在迈索尔东部和海德拉巴北部、东部展开了多次战斗。

    带英且不说,马拉塔人的军队则是彻底被海德拉巴新军给打爆了。

    马拉塔人出动了超过五万人的军事力量试图对背弃盟约的海德拉巴发动进攻,海德拉巴新军对此给予了坚决回击,通过两次战役以少胜多,彻底歼灭了马拉塔联军,粉碎了带英两面夹击的军事计划。

    与此同时,英军主力在和迈索尔新军的交战之中也惊讶地发现迈索尔新军已经全面变革,成为了一支纪律严明、装备精良的新式军队,火力水准与英军基本持平,战术水平也相当优秀。

    双方展开了多次势均力敌的较量,英军没有讨到任何好处。

    也就是迈索尔新军人数不如英军,所以一开始打的是防守反击战,等海德拉巴新军解决了马拉塔人掉过头来包抄英军后路的时候,英军才发现自己成为了少数,成为了被动挨打的那个,甚至后勤都被威胁了。

    新任总督理查德·韦尔斯利是小皮特的信徒,属于小皮特的嫡系亲信,小皮特安排他出马,就是要让他巩固带英在印度的利益。

    尽管他十分努力,一上任就清查账目、改组军队,试图发动战争消灭印度本地的抗英势力,可是面对迈索尔新军的强力和印度总督府、东印度公司的腐败,他还是失败了。

    海德拉巴新军抄了英军的陆上后路,使得英军士气大乱,在前线连败两次,被迅猛出击的迈索尔新军击溃,眼看局势即将崩溃,理查德·韦尔斯利不得不考虑撤退事宜。

    最后,因为海德拉巴和迈索尔都没有足够的海军力量,所以英军在付出了一万人的损失之后,得以从海路成功撤退。

    但是陆路方面,海德拉巴和迈索尔的军队却没有放过他们,不仅顺势开启了对带英控制区的反攻,也开始了对马拉塔联盟的反攻。

    迈索尔国王提普寻求的是恢复之前迈索尔王国的疆域,收复失地,而海德拉巴所寻求的是进一步向北向西扩张,向马拉塔人寻求报复。

    两支新军同时发动新的战争,并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到兰芳二十六年年底,海德拉巴新军成功击溃了马拉塔联军,迈索尔新军也在提普的率领下进一步击溃了依附带英的诸多地方土邦势力,扩张了疆域。

    一套连招下来,带英在印度的殖民势力忽然变得岌岌可危了起来。

    迈索尔与海德拉巴的成功反抗极大的摧毁了带英的强势地位,使得众多原本依附带英的土邦势力内部也出现了要求摆脱带英控制的声音和势力,进一步造成了带英的殖民危机。

    因为理查德·韦尔斯利的失败而造成的巨大损失,小皮特政府再次在伦敦受到了巨大非议,议会内部出现了有组织的要求小皮特下台的声音,若非国王还在支持小皮特,小皮特就已经坚持不住了。

    接二连三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失败已经极大的摧毁了小皮特多年执政积累下来的政治威信,甚至在经济层面,带英出产的产品也因为在与华联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处在一个尴尬的状态之中。

    作为支柱行业的纺织产业除了在自己的殖民地还能倾销,在美国、西欧等重要市场都面临华联商品的直接竞争,若非华联商品远道而来、成本较高,小皮特有理由相信带英竞争不过华联。

    然而随着华联在美洲的总督区的发展和繁荣,以及珍珠大运河的开凿进度,欧洲资本市场普遍认为华联将会取得极大的成本优势。

    越来越多带英本土的资本家为了寻求出路选择改行,或者选择与华联合资办设企业,引入华联的投资和设备技术,以维持自己的利益。

    这进一步增强了华联对带英经济的影响力。

    伴随着带英在印度殖民的危机,带英的又一大殖民市场面临极大的危险,这促使带英内部的强硬派支持小皮特政府往印度运输更多的军队,派遣更多的军舰,以稳定印度的利益。

    美洲殖民地已经失去很多,眼下除了非洲,最要紧的就是南亚次大陆的殖民地,要是失去了那重要的殖民地,带英的经济会再遭重创,难以维系。

    尽管马雷克派势力试图阻挠这种行动,认为这种行动将增加与华联发生摩擦的可能性,但是在国王又一次拖着病体勉强出席议会之后,作为小皮特政府的最后一搏,出兵的议案得到了微弱多数的支持而通过。

    兰芳二十七年年初,带英组织了一百二十多艘军舰、运输舰,承载一万名正规军士兵和大量武器装备出发前往印度。

    这一议案得到通过之后,陆航拜见了小皮特,提出带英这样的行动将威胁华联在印度的利益,也会影响两国的双边交际,认为这是不妥当的,希望小皮特能够重新考虑。

    但是小皮特已经没有退路,他回绝了陆航的要求,坚持这一决定,派遣了规模庞大的远征力量,于兰芳二十七年下半年抵达了印度。

    这支庞大军事力量的抵达初步稳定了印度总督区的混乱局势,使得印度总督府重新得到了威慑地方的力量。

    理查德·韦尔斯利欣喜若狂,立刻重新组织军队,准备发动再一次的战争,以挽回之前的危机。

    他也很清楚,这是小皮特政府以及他自己的最后机会,如果不能消灭掉迈索尔和海德拉巴的军事力量,印度总督区就将不复存在。

    兰芳二十八年年初,不顾华联政府的抗议,理查德·韦尔斯利率领五万英军、印度土邦军队组成的联军再次发动了战争,海陆并进,试图对迈索尔和海德拉巴发起雷霆打击。

    他们同样再次联合了不甘失败的马拉塔联盟,马拉塔人再次出动了大量军队发起进攻,配合英军的作战。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迈索尔新军和海德拉巴新军经过战争的洗礼,战斗力更强不说,人数也得到了增加。

    除此之外,华联也抓住了这个机会,准备正式撕毁与带英的同盟协定,出动军队作战。

    在迈索尔、海德拉巴联盟与带英、马拉塔联盟在陆上激战的时候,赵学宁下令华联海军第三舰队和第六舰队顺势出动,在斯里兰卡海域与带英海军进行了一场大战。

    这场大海战是风帆海军巅峰的带英海军对蒸汽铁甲舰的华联海军的一场大决战。

    事实上,带英在充分认识到华联海军的优势和威胁之后,也在国内发动了对海军的建设计划,对本国海军进行了革新,也在蒸汽机和冶金领域投入大量资金试图缩减与华联的差距。

    但是华联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追上的,多年组建的铁甲海军也不是那么几年时间就能建设出来的,这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因为亲华派在议会中的阻挠,使得带英海军难以得到充分的资金投入,再加上内部的贪腐,好几年折腾下来,带英海军不过成功改建了十三艘铁甲军舰。

    至于蒸汽机,则还没有实现技术的突破。

    所以带英海军的动力还是风帆和洋流,只有十几艘军舰得以披上铁甲,貌似增强了海军力量。

    此次,这十三艘铁甲舰也全部来到了印度洋,似乎小皮特政府也对华联可能介入这场战争怀有疑虑。

    带英这些年越发重视印度,所以在印度布置的海军力量并不弱小,几乎是其海军主力的三分之一,还有全部的铁甲舰和大量精锐水兵,印度总督府能动用的海军战舰数量达一百八十余艘。

    然而在华联海军蒸汽铁甲舰和强力火炮的优势之下,风帆时代的带英海军还是无法与之抗衡,在火力对轰中落入下风,近身接战也不是对手,一场大海战之后,主力全军覆没。

    华联海军在斯里兰卡海域一战击沉了带英八十多艘主力战列舰、护卫舰,俘获了二十多艘,又北上带英海军基地,一战覆灭了带英全部的海军战舰,占领其港口。

    两次印度洋海战之后,带英在亚洲区域的海军力量被华联海军全部摧毁。

    与此同时,赵学宁又下令缅甸新军主动出击,进攻孟加拉地区,直接越过双方约定保持了将近二十年的势力分界线。

    缅甸新军的出击和华联海军的出击都是带英没有想到的,理查德·韦尔斯利也没有想到。

    尽管他留下了一支军队留守老巢,但是他率领军队主力南下出击与迈索尔新军决战的时候,老家还是被偷了。

    缅甸新军战斗力比迈索尔新军和海德拉巴新军更强,更能打,且完全听从华联军事委员会的指挥,对于带英在孟加拉地区的势力打击非常迅猛。

    而当理查德·韦尔斯利正在前线和迈索尔新军苦战、勉强取得了一些优势,准备进一步进军的时候,就得知自己后方被攻破、老巢覆灭的消息。

    缅甸新军攻占了加尔各答,击溃了留守的英军,占领了印度总督府,直接摧毁了他继续战斗、获取胜利的可能性。

    雪上加霜的是,当这个消息传到军中的时候,只有带英正规军和东印度公司的一部分白人武装没有骚动,其他各印度土邦的仆从兵乃至于一些白人武装都发生了骚动,继而是大崩溃。

    理查德·韦尔斯利震惊之下只能宣布撤军返回加尔各答,希望还能挽回局面,但是前有缅甸新军的主动出击,后有迈索尔新军的追击,最终,这支英军被两面夹击,全军覆没。

    理查德·韦尔斯利和他的弟弟阿瑟·韦尔斯利、亨利·韦尔斯利全部战死,带英在印度的军事力量就此全部覆灭。

    此后,赵学宁调动了华联正规军的一个兵团入住加尔各答,代替带英取得了带英在印度全部的控制区域,顺便还吞并了整个东印度公司,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来了孟加拉总督区。

    带英东印度公司掌握的全部财富、土地都被华联政府接管,其内部人员有相当一部分选择投降华联寻求合作,少部分死硬分子被全部处死。

    这个消息传到伦敦的时候,引发了伦敦政局和股市的剧烈震荡,带英几乎是立刻就爆发了经济危机,大量连锁反应的爆发使得小皮特政府根本无法应对,小皮特在重重压力下宣布辞职。

    而后,伦敦议会内部的强硬派和亲华派展开了激烈交锋,强硬派认为华联居心不良,主动挑起战争,吞并了带英在印度的全部利益,这是与联合王国决裂的象征。

    为了维护联合王国的利益乃至于生存,联合王国必须要集中全部主力和华联决一死战。

    而数量更多的马雷克派则认为是小皮特政府的错误对抗政策把华联推向了对抗面,如果继续维持友好的政策,局势未必会坏到这个地步,都是小皮特政府乱来所导致。

    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天天在议会上演全武行,正巧国王乔治三世因为这件事情的发生急火攻心,一命呜呼,带英内部更加混乱,别说开战,内部纷争都无法平息。

    万般无奈之下,大家只能推出最有资历的著名墙头草——福克斯出任首相来稳定局面,福克斯则采取了绥靖政策,主张同华联议和,暂停纷争,来争取稳定国内局面的时间。

    最后华联和带英双方在里斯本举行会谈,最后以华联“退让”一步,放弃索取战争赔款为结果,结束了这场军事纷争。

    带英不用付出什么军事赔款,但是却失去了整个印度和亚洲的殖民事业,对国内经济造成了几乎无法挽回的恐怖打击。

    更兼同一年珍珠大运河的全面开通,使得华联从此以后的商业、军事运输都不需要绕道好望角前往欧洲,而可以直接从红海抵达地中海进而抵达欧洲,大大缩减了运输航程。

    商船前往欧洲更加便利,意味着华联的商品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在欧洲倾销。

    军舰前往欧洲也更加便利,意味着华联的军事力量可以更加便利的投放到欧洲,形成更加强力的威慑。

    此后,直到兰芳三十年,华联的纺织产业成功以更加低廉的价格和优质的质量击溃了带英摇摇欲坠的纺织产业,实现了对带英的全面倾销,带英本土也沦为了华联商品的倾销地。

    带英的支柱产业崩盘,国内经济一落千丈,大量商人、权贵破产,仅剩下与华联关系紧密的亲华派成员得以保全自身。

    在此潮流推动之下,赵学宁成功推动了带英驻华联使节马雷克返回伦敦接任福克斯成为首相的政治行动,然而此时此刻的马雷克已经完全成为华联政府的傀儡,没有了自主的可能。

    福克斯政府的下台意味着带英国内的亲华派的全面上位,马雷克作为带英亲华派的领头羊、代言人,成为带英新一任首相。

    他上任后大力推动绥靖政策,为了缓解经济危机,主动采取了诸如裁军、出售国有产业、矿产、土地等等方式获取资金,当然,主要买家基本上都是华联方面的人物。

    他的一系列绥靖主义政策成功缓解了经济危机,大大降低了政府财政支出,也在华联的经济扶持下稳定了国内的就业环境,而代价就是自废武功、拱手让出经济主导权。

    因此,马雷克担任首相期间的带英政府被嘲讽为彻头彻尾的“华联内阁”、“赵学宁的提线木偶”。

    但是因为其在经济上的成绩,以及切实稳定了带英国内动荡的政局的成绩,后世部分学者对马雷克的评价并不是投降主义者,而是务实主义者。

    这部分学者认为马雷克知道带英在军事上根本无法和华联抗衡,强行对抗的结局只能是土崩瓦解,所以选择了务实主义。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马雷克是对的,因为华联真的能把带英给肢解了。

    在华联逐步降服带英、使之自废武功、退出世界争霸格局的过程之中,欧洲大陆上,德意志联盟和意大利联盟也感受到了过于强大的压迫力,包括沙俄也感受到了这种压力。

    华联越发强大的经济压迫力和在华联庇护下成长的法兰西共和国的压迫力也不断增强,其内部的共和主义思潮不断影响着这些传统的王权国家,使得各国王权政府极度不安。

    于是在兰芳三十一年、西元1810年,赵学宁大总统任期满二十年、主动辞职不再担任大总统的时候,他们开始搞事情。

    德意志联盟、意大利联盟和沙俄三方面联合起来组成神圣王权同盟,后面奥斯曼帝国也宣布加入神圣王权同盟,再次发起了对法兰西共和国主导的西欧地区的打击。

    他们试图覆灭法兰西共和国,恢复王权统治,整合整个欧洲大陆的势力来对抗华联。

    这个神圣王权同盟似乎认为赵学宁辞职、不再担任华联大总统之后会引发华联的政局动荡与国力下降,所以打算趁这个机会搞一波事情。

    可他们没有预料到,华联内部的政治交接换届非常迅速。

    赵学宁辞职之后,新任大总统、赵学宁扩张主义政策的坚定支持者、前外交总长陈启隆转头就任命赵学宁成为大总统特使、华联陆海军大元帅,全权负责处置欧洲战事,他这个大总统则退居幕后,成为后勤总负责人。

    于是这个神圣王权同盟顿时傻了眼。

    时年五十三岁的赵学宁不再留守国内而不外出,而是以大元帅的身份前往巴黎。

    在巴黎,赵学宁以他绝对崇高的威望在巴黎宣布集合华联、法兰西共和国、带英、西班牙和葡萄牙五国势力组成共和同盟。

    他亲自担任共和同盟最高总指挥,指挥五国军队联合作战,在莱茵河、北意大利、瑞士地区接连大破神圣王权同盟的军队,一路高歌猛进,不断获胜,而神圣王权同盟的军队则兵败如山倒,不断后退。

    一开始,他们还气势汹汹,普鲁士国王、奥地利皇帝、沙俄沙皇这三个最强王者带着自己的军队兵临莱茵河,摆出一副气吞万里如虎的架势,好像立刻就要摧毁整个法兰西一样。

    然而当赵学宁抵达巴黎成为共和同盟军总指挥之后,他们直接被赵学宁当面打成了筛子,根本不是赵学宁的对手。

    在这场战争中,赵学宁与法国元帅拿破仑成为最佳搭档。

    拿破仑心甘情愿成为赵学宁的副手,在意大利战区和中东战区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他单人独力打爆了意大利同盟的军队,摁着意大利人的头逼着他们投降,接着继续向东,以七万人的兵力打爆了奥斯曼帝国二十万军队,逼得奥斯曼皇帝纵马狂奔,就差没cosplay赵光义了。

    而赵学宁则亲自统领共和同盟主力在欧陆平原推进,接连挫败普鲁士、奥地利和沙俄主力,接连突破各个重要战略要地。

    兰芳三十二年、西元1811年六月,赵学宁率军攻占了柏林,普鲁士王室落荒而逃。

    八月,赵学宁率军攻克维也纳,奥地利王室落荒而逃。

    整个1811年,赵学宁率领共和同盟军直接打穿欧洲腹地,最远打到了波兰与斯洛伐克地区,打崩了整个神圣王权同盟,逼得普鲁士王室和奥地利王室逃到了圣彼得堡寻求庇护。

    但是沙俄的处境也并不好,华联军队从中亚草原向其腹地展开进攻,直接威胁到了莫斯科与圣彼得堡地区,使得沙俄军队极度被动,难以应对。

    到兰芳三十三年、西元1812年三月,神圣王权同盟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宣布无条件投降。

    四个主要王权首脑与赵学宁、罗伯斯庇尔、拿破仑、马雷克等共和同盟主要首脑在维也纳展开和平商谈,确定神圣王权同盟停止存在。

    另外,巨额战争赔款、割让土地、领事裁判权和自由贸易条约等等一个也不少,全都加了上去,欧洲王权势力至此衰颓,再也不复振兴。

    华联的经济触角也正式深入整个欧洲腹地,开始了进一步的扩张。

    这场战争被历史学家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结束之后,华联的国际地位直接登顶,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老大哥,赵学宁则是这个世界老大哥意志的化身、华联的代表人。

    他在整个欧洲范围内都积攒了极高的威望,甚至在一些战败国内部也出现了大量的崇拜者和拥护者,大家纷纷举起赵学宁的《共和国》,化身为赵学宁主义者,高呼口号,在各国内部掀起了一阵又一阵赵学宁主义的旋风。

    并且同样在战后,赵学宁在巴黎倡导全世界主要国家组成一个国际组织,平时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国际组织内商讨,争取用政治和经济手段解决纠纷,而不是用军事手段。

    兰芳三十五年,西元1814年,在赵学宁的倡导和建议之下,国际联盟于华联首都天京正式成立。

    赵学宁虽然不再是华联大总统,也不掌握任何实权,只剩下华联大元帅这个虚衔,却被一致推举为国际联盟最高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法兰西共和国第二任总统拿破仑·波拿巴在推举会议上直接称呼赵学宁为“世界领袖”,认为赵学宁是唯一一个有能力有威望有资格带领全世界往前走的人。

    除了赵学宁之外,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承担这样的职责。

    赵学宁本意不想出任这个职位,但是鉴于当时的国际态势,为了稳固华联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他决定出任这个职位,成为拿破仑口中的“世界领袖”。

    在赵学宁担任国际联盟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的十年期间,整个世界的确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和平。

    全球各主要国家之间没有发生哪怕一次的战争,无论什么地方有冲突苗头,赵学宁都会及时的主持局面,然后发动“面子果实”的能力,化身面子果实能力者。

    只要他抵达的地方,无论火药味儿多浓,都能被他立刻压制下去,然后通过政治调节和经济协商,化解矛盾,恢复和平。

    大家都愿意也必须要给赵学宁这个面子。

    在赵学宁主掌国际联盟的十年间,国际联盟真正的发挥了作为一个国际组织的存在意义,调解了数百次国际范围内的矛盾,始终没有让军事成为解决问题的最终手段。

    因此,后世也有人把这十年称为世界发展的“黄金十年”,并认为后世整个世界的进步源泉都来自于那黄金十年。

    那十年间,赵学宁为整个世界处置冲突矛盾提供了太多的经验和方法,让军事退居二线,不再是解决矛盾的唯一方式,整个人类的文明水准和政治水准都被认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兰芳四十五年、西元1824年,赵学宁正式卸任国际联盟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宣布淡出政界、军界,从此不再担任任何公共职务。

    他就此敛去了自己的锋芒,不再出现在世人眼中,不过他作为“世界领袖”的传奇并没有随着他的淡去而消散,反而越发具有传奇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赵学宁隐居之后,他不再活跃,但是他的几个孩子却绽放出了别样的光辉。

    遵照赵学宁的意愿,他的孩子并没有在政界、军界发展,而是在其他领域发挥着自己的才能。

    他的长子在华联科学院任职,成为著名的火车专家,为推动火车产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次子在兰芳大学任教,后成为华联著名的体育教练、推广人。

    在竞技体育事业于全世界蓬勃发展的时期,他带领华联足球队、篮球队等等竞技体育队伍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并且提议创建了国际体育联盟,被称为世界竞技体育事业的奠基人、教父。

    三子则成为兰芳大学著名的物理学教授,师从法兰西著名学者拉格朗日,后来成为电磁专业的专家,成功推动了华联新的通讯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有趣的是,赵学宁的三子虽然没有文学天赋,但是业余却非常喜欢写作,并且颇以自己的“文学作品”为荣。

    其主要作品有《我的大总统父亲》、《总统的儿子不好当》等等,以其小学生式的质朴写作手法赢得读者的广泛欢迎,成为“著名”的作家。

    但奇怪的是,他的兄长赵安东却对此感到十分不满,总认为他是“赵家光辉形象的抹黑人”,在赵学宁去世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始终无法原谅他。

    而之所以发生了这件事情,据传是因为他的文章里透露了赵学宁曾患有痔疮这件事情,被赵安东认为抹黑了赵学宁的形象。

    至于赵学宁唯一的女儿则师从欧洲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学贯中西,在华联乃至世界的音乐领域有很大的贡献。

    甚至后来被选定为华联国歌的《兰芳进行曲》就是她在赵学宁去世之后所创作用来纪念赵学宁的纪念曲。

    赵学宁于兰芳六十一年、西元1840年七月一日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他去世以后,华联政府按照他的遗愿,不举行公开葬礼和任何形式的官方追悼会,只是对全国做出通报,仅此而已。

    尽管如此,全国乃至于全世界各地的赵学宁的崇拜者、追随者无不为此痛心疾首。

    民间自发举行的追悼会、纪念会多如牛毛,从华联首都天京到法国首都巴黎,到处都是纪念赵学宁的人群,自发性的纪念浪潮从1840年到1843年,持续三年之久。

    根据赵家人在事后接受华联官方喉舌《天京日报》的记者采访所透露,赵学宁去世之前了无心愿,觉得自己的一生已经足够有意义,所以对于家人没有什么可交代的。

    他只希望自己死后世界上能够少一些战争,多一些和平与互相理解,他说他打了一辈子的仗,最希望的却是再无战争,希望后人可以比他做得更好,可以更好地发挥国际联盟的效用。

    但遗憾的是,他的愿望没有实现。

    赵学宁主掌国际联盟的十年,是国际联盟威望最高、约束力最强的十年,哪怕在赵学宁辞职以后,国际联盟也依然维持着威望和约束力,依旧具备调停、调解国际矛盾的能力。

    但是在赵学宁去世以后,国际联盟的约束力不断走低。

    国际联盟被广泛视为赵学宁的“遗产”之一,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约束力却和赵学宁活着的时候不可同日而语。

    赵学宁活着的时候,国际联盟甚至可以对华联在世界上某些地方的不法行为进行制止和惩罚,赵学宁去世以后,国际联盟失去了这种能力。

    据说在得知赵学宁去世的消息以后,已经离开总统职位的拿破仑曾哀叹,说全世界范围内再也没有一个能够得到所有人认可的世界领袖,这也就意味着世界秩序将再次发生变动。

    赵学宁主导全世界秩序的三十年,是人类有史以来战争次数最少的三十年,是人类文明发展最快、彼此之间互相交流次数最频繁的三十年。

    赵学宁以最强的战斗力和威望震慑整个世界,让人们敬畏,也让战争狂感到忌惮,不敢肆意妄为。

    拿破仑评价这三十年将是后人会反复纪念、研究、感叹的三十年,是文明之光最灿烂夺目的三十年。

    但是赵学宁去世之后,再也没有人可以让战争狂感到忌惮了。

    拿破仑在赵学宁去世之后的第六年,也就是1846年去世,他去世以后,被称作“战争狂人”的带英时任首相戴维阴谋发动了试图颠覆华联主导国际秩序的战争。

    这场战争发自欧罗巴大陆,后波及到亚洲、美洲,甚至是还没有被殖民狂潮瓜分的非洲,形成一场世界大战的格局,被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

    带英拉拢了当时世界上所剩不多的王权国家和对于世界格局不满的国家组成了第二次神圣王权同盟,要和华联为首的势力格局掰腕子。

    战争进行了四年,参战军队人数高达四百余万,最后,华联主导的国际联盟一方获胜。

    华联在战后彻底解决了带英问题,把带英变成了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等四个部分,大力扶植各地自主的独立势力,使得四地分别建立了共和国,自此不再统一。

    这场战争之后,全世界范围内的王权国家全部失败,所有的王权国家无论是否参战,都在战后被华联或强迫或协商,结束了王权。

    由此,世界正式进入了共和时代,封建专制至少在明面上不复存在于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之上。

    可与此同时,世人也发现,战后短暂的复苏之后,赵学宁在《共和国》中曾预言过的共和时代的争霸局面也在逐渐上演。

    世界主要的国家都为了各自的利益陷入了互相针对的怪圈,国际联盟也无法作为一个调停者而继续维持约束力,这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四十年之后,爆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直接宣告了共和时代的国际和平局面的彻底破产,并直接引发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华联内部出现了全新的政治主义思潮。

    而这,又和赵氏后人产生了直接的联系。

    赵学宁去世以后,赵氏后人广泛活跃在科学、体育、艺术等等领域,人才辈出,在各个领域引领时代潮流,始终坚持赵学宁“后人不参与政治军事”的家训,远离政界、军界。

    因为赵氏严谨治家的传统,赵学宁的后人始终没有出现什么作奸犯科之徒,名声一直维持得很好,在国内拥有不同于政治影响力的另外一种影响力。

    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赵氏后人之一的赵勤率先提出了新的政治主义思想,从而使得华联国内爆发又一轮政治思潮,把赵勤推上了时代的风口浪尖,赵氏家训才宣告完结。

    当然,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全书完)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