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靖难攻略 > 第421章 新年气象
最新网址:www.00shu.la
    “对对对,再往左一点……对!就这里!”

    初二的清晨,随着一个青年爽朗的点头,东河屯内的一处院门上也在他的吆喝声中挂好了两个大红灯笼。

    青年人一身圆领袍,虽然只是普通的绢布,但穿上去十分得体。

    在那红灯笼的背后,门楣背后的“陆院”二字让他脸上浮现笑意。

    “大哥,这灯笼得花不少钱吧?”

    从竹梯上小心下来,少年人询问自家大哥,而他的大哥便是两年前拖家带口,带着一堆养济院弟弟妹妹前来吕宋东河屯安家的陆愈。

    “不贵,正月初二都没多少人上街,灯笼便宜。”

    陆愈笑着回答,而在他们身后街道上也路过了一些农夫,笑着调侃道:“陆童生,你这年纪挂灯笼莫不是要寻亲啊?”

    “姐姐说什么呢,这十里八乡谁不知道陆童生的名气,上门的女子都差点把门槛踏平。”

    “对对对,陆童生,我家那闺女……”

    “你们这是……”陆愈哭笑不得,他二弟则是带着老三抱起竹梯,拉着自家大哥回了院里。

    把门关上的之前,陆家老二还伸出头来宣誓道:“我家大哥要娶也是娶美娇娘,你们别想了。”

    “诶!陆浑伱怎么说话呢!我……”

    两个妇人的话还没说完,陆浑便关上了门,而这一切则是被陆愈看的清清楚楚。

    曾经面黄肌瘦的少年人,如今经过两年的努力,不仅养活了弟弟妹妹,还在镇上就读了官学,名列前茅,今年的他则是准备报名科举,借机参加童试。

    一个十六岁才上正经官学,十八岁就准备报考童试的人,若是放在其它地方,必然会被人嘲笑。

    然而在吕宋这种几乎都是穷苦人迁徙讨生活的地方,这却代表了一定的能力。

    由于吕宋只是宣慰司,因此举办童试还是比较困难的,各镇、县官学也并非报名就能参加童试,而是要先在当地官学考核,而后得到举荐,才能参加童试。

    一般来说,各镇官学的童试名额都十分有限,因此像陆愈这种学习两年就能获得参加童试资格的人来说,说句十里八乡的俊后生倒也不为过。

    “这群妇人真爱嚼舌根。”

    陆浑拍了拍手上不存在的灰尘,陆愈闻言则是温暖一笑。

    在兄弟二人站立的院子内,曾经只有一座主屋的陆院,此刻却已经有了左右的耳屋,以及靠院门的两间倒座房。

    院内的土地被混凝土铺设,并撒上了足够的水泥灰抹平。

    天井边上还有石桌、石墩,主屋内还有许多价格不便宜的家具。

    这些东西,都是陆愈展露出能力后,镇上和县里嘉奖他的东西。

    如今的吕宋宣慰司下辖三个县,从北到南分别是金山、吕宋、东明三个县,人口十几万。

    东河屯隶属吕宋县治下的高山镇,高山镇则是下辖七个村屯,东河屯便是其中一个。

    “大哥元宵结束就得去镇上参加童试了吧?”

    陆浑询问自家大哥,陆愈闻言也点头道:“正月二十再出发,毕竟童试二月初一才开考。”

    “考完之后,我估计还能回家一趟,与你们忙完农忙的事情,我再去官学读书,同时查看成绩。”

    陆愈笑着说出一切,陆浑闻言却紧张道:“大哥你紧张吗?”

    “我看你比较紧张。”陆愈打趣一句,随后便听到身后传来女声:

    “大哥、二哥,你们去菜园弄些菜回来,顺带去田地把老五他们寻回来!”

    “好!”听到自家妹妹的话,陆愈应了一声,没有半点架子的便要出门。

    陆浑准备跟上,不过陆愈却抬手安抚道:“你在家里帮三妹做饭。”

    “行吧……”陆浑点点头,目送自家大哥离开后,这才去了后院帮忙。

    关上大门,出现在陆愈面前的是夯土路和沿街建造的混凝土院落。

    整个村庄的建筑没有风格可言,毕竟当年来到这里的众人,只要有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就足够。

    因此他们的房屋,基本就是混凝土的围墙和平房。

    除了建筑格局和家具与这个时代相符,其它没有一项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

    “日后有了钱,恐怕会搬离这里吧。”

    站在自家门口,扫视了一圈东河屯后,陆愈心中萌生了这样的想法。

    当然,他想搬去的地方不是广东和福建,而是高山镇、金山县或者吕宋县。

    毕竟在那些地方,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方便许多。

    这东河屯虽然帮助他起家,可终究太偏僻了,就连去镇上都得走二十里路,极不方便。

    他的那么多弟弟妹妹,除了他以外都没有读书。

    之所以这样,也是因为之前家里的情况只能供一个人读书。

    他选择自己读书,是因为他清楚自己年纪最大,读书过后才能改变家里的情况,而不是让给弟弟妹妹来承担这份压力。

    他每日只睡三个时辰,剩下的时间都用来了读书。

    除了农忙和收割他会返回家里帮忙,其他时候他都把家里的事情交给老二陆浑来做。

    正因如此,他的做法让整个东河屯和高山镇的人都说他自私自利,不顾家里弟弟妹妹。

    只是这一切,从去年他成为年级第一,并被举荐参加童试开始发生改变。

    曾经说他自私自利的人,得知他的近况后,无不是改变口风,纷纷夸赞起了他的决定。

    若是没有此前的经历,那恐怕此刻的他会觉得身边都是好人。

    走在出村的夯土路上,陆愈面前的风景也逐渐开阔了起来。

    曾经一片草木灰的土地上,如今已经开辟成了一亩亩熟田,一眼看不到边。

    陆家的田地在镇口不远处,由于有耕牛,加上当地石头不算多,因此两年半的时间里,他们几兄弟开垦了六亩耕地,加上朝廷发给的粮食,也足够吃。

    当然,这样的日子并不好过,依旧紧巴巴的,要不然也不会只能供得起一个人就读官学。

    不过现在好了,只要陆愈能在童试取得成绩,那资助他们家的人会更多。

    尽管陆愈知道,这一切的资助都是需要回报的,但为了家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只能接受所有资助,然后发奋努力的争取考上举人,乃至进士……

    “老五,回家吃饭了!”

    走到田埂边上,陆愈便看到了在田里拔除野草的自家兄弟们。

    他一声召唤,几个弟弟妹妹立马起身朝他这边小跑而来。

    “走吧,回家吃饭了。”

    交代一声,陆愈便带着弟兄们踏上回家的乡道。

    走进东河屯的时候,却正巧碰上了运着一堆东西出走吏员刘全。

    “刘先生……”

    陆愈看到刘全,当即毕恭毕敬的作了个揖。

    对于刘全他还是十分敬重的,在过去两年半时间里,是刘全照顾着他们,并且提醒他去村上就读官学,唯有官学能改变他们一家的命运。

    同时,刘全这些年也参加了科举,闲暇之余会时常为他解惑。

    正因为刘全觉得他具备了参加童试的资格,所以他才敢于在官学之中报名。

    如今刘全任期已满,日后想要再见他,估计十分困难了。

    “起来吧,不用这么毕恭毕敬的。”

    坐在驴车上,刘全颔首示意陆愈起身,同时开口道:

    “我当下便要前往吕宋述职,元宵过后会有新的吏员前来。”

    “这次的科举我也会参加,希望能听到你的好消息。”

    刘全一如既往的说话简练,将自己想说的话全部说了之后,他便坐在车上安静看着陆愈。

    陆愈欲言又止,最后还是以作揖作为开始。

    “承蒙先生照顾,日后若是能踏上仕途,愈还愿与先生作伴。”

    “你若是与我作伴,那我反倒看不起你了。”刘全摇摇头,他看着陆愈走来,深知他不容易。

    以养济院的身份走出,并且还要养活家里一堆弟弟妹妹。

    在这些牵绊下,他还能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获得童试资格。

    这样的表现下,只要他正常发挥,刘全甚至觉得陆愈很有可能是吕宋走出的第一个进士。

    当然,就算高中进士,那也是几年后的事情了。

    但只要他能考中举人,那前后生活却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

    “走了,你们也快回家过年吧。”

    抖动缰绳,刘全架势驴车离开了他陪伴两年半的东河屯,陆愈则是带着弟弟妹妹们对着他的背影躬身作揖,直到再也看不到他才缓缓起身,向着家中走去。

    几日时间一晃而过,待刘全返回吕宋城后,他便将东河屯的《黄册》、《鱼鳞图册》尽数交给了县衙。

    县衙经过汇总,最终整理出来,递交到了许柴佬的案头。

    “十三万九千五百人,嗯……不错!”

    宣慰司衙门内,许柴佬看着愈发壮大的吕宋,心里止不住的高兴。

    尤其是其中记载了土地数量的《鱼鳞图册》更是让他高兴的合不拢嘴。

    “五十一万七千六百余亩,这份功绩足够我今年再评一个甲等了吧?”

    许柴佬笑着对面前坐着的蒋贵炫耀,蒋贵闻言却皱眉道:“前些日子的黄山之乱,动静闹的可不小。”

    “甲等是别想了,能评个乙等就谢天谢地吧。”

    蒋贵看得很清楚,黄山之乱的影响很恶劣,甚至影响了移民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两人去年是不可能评到什么好成绩的,能得到一个乙等就已经十分不错了。

    “这群蛮子,真是坏事!”

    见蒋贵提起黄山土人的事情,许柴佬只觉得十分晦气,同时不免升起一丝报复心理。

    “我听说交趾那边接待了下西洋东洲先遣队的船只,上面有能治疟疾的一种药材。”

    “你说要是我们有了这些药材,那能不能深入山林之中,把这群蛮子都给解决?”

    许柴佬没有反省自己,因为他觉得没有必要。

    与其反省自己,倒不如把南边的蛮子消灭个干净。

    “如果真的有用,那我应该能带兵一点点的将他们驱赶到最南端,然后一起消灭。”

    蒋贵略微思考,便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闻言的许柴佬十分高兴:“那我稍许就上疏询问朝廷,如果真的有,先让朝廷调些给我们。”

    “这先不急。”蒋贵打断许柴佬,前倾身子皱眉询问道:“金山的情况如何?”

    金山即吕宋北部开采金矿和铜矿的海港城池,不同的是那里由吕宋卫驻扎,并且主要由许柴佬管理,而且汉民数量稀少,多以土人战俘为主。

    这些战俘数量足有十余万,若是闹出了什么事情,便是连蒋贵都会觉得有些棘手。

    “放心,黄山之乱后我就降低了他们入民籍的标准,并且给他们一人一天两文钱作为工钱。”

    “现在的他们,都忙着攒钱,等待入民籍后好好生活呢。”

    许柴佬说到一人一天两文钱的时候,脸上还浮现了肉痛的神色。

    显然在他心里,土人的劳动力只配免费,但凡出一文钱,都是极大的开支。

    “金银铜矿开采如何?”

    蒋贵闻言颔首靠在了椅子上,心不在焉的询问起了金银铜矿的开采。

    “金矿比较多,当下每个月都能产出八百多两,今年产出一万两黄金估计没问题,伴生的白银产出比较少,最多三万两。”

    “至于铜矿那边,当下每个月能冶炼五万斤铜锭,数量太少了,最少得再开五十个矿坑,才能达到向朝廷许诺的百万斤铜锭数额。”

    “五十个矿坑,起码得再弄两三万人才行。”

    “另外今年入民籍的土人起码有七千人,这也得早做准备。”

    许柴佬口中的准备,无非就是让蒋贵再俘虏多一些土人。

    当下吕宋的高速发展,可都是建立在这些土人每年贡献价值十几乃至几十万贯的金银铜矿。

    一旦开采速度慢了下来,那吕宋的发展也就慢下来了。

    在金山县的矿场内,一座座大山表面都是矿洞,密密麻麻的,看得人头皮发麻。

    尽管有混凝土和木桩加固,但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坍塌。

    许柴佬不管这些,他只希望别耽误自己拔擢的机会,要知道他今年已经五十岁了,这个年龄在这个时代已经迈入老年,能活到六十都算不错了,七十是想都不敢想的存在。

    正因如此,他才准备在吕宋干完,拔擢后提出致仕,领个散阶回福建老家养老。

    “我会想办法的,你也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弄来那种可以治疗疟疾的药材。”

    “我办事,你放心。”

    蒋贵起身向外走去,口中不忘交代。

    许柴佬闻言笑呵呵的回答他,在他走后便连忙奏疏写给了南京。

    与此同时,距离此地数千里海疆之外的江南却热闹了起来。

    “嘭!”

    “锦衣卫办案,敢问哪位是前任户科给事中张匡!”

    常州府金坛县内,随着一处府宅的大门被暴力撞开,一脸阴鸷的锦衣卫便涌入这座府邸前院,数量足有数十人之多。

    虽说只是前院,可这院子面积足有亩许,并且还有许多太湖石雕作为摆设。

    这样的环境,可不是一个从七品官员能住得起的。

    府内下人被吓得脸色煞白,不多时一名六旬左右,胡须花白的老儒生便杵着手杖走到了前院。

    “老夫便是张匡,不知犯了何事……”

    张匡表情难看,但这已经是他在尽力压制脾气了。

    他致仕九年,期间并没有犯过什么大错,自认为没有什么把柄在锦衣卫手中。

    “洪武三十年,户科给事中张匡与户部主事倪荏私下修改金坛县户籍,将三十七名上户改为中户,此事你可认罪?!”

    锦衣卫百户官拿出了一张帖子,而这张帖子便是刑科发给的驾帖。

    有了它,锦衣卫才能肆无忌惮的抓人。

    “荒谬,这不过是诬告罢了!”

    张匡心中慌乱,可还是强硬反驳。

    “既然是诬告,那就请您陪我们走一趟。”

    百户官收起驾帖,随后左右锦衣卫便上前将张匡给架了起来。

    “你们干什么?!”

    “你们居然敢这样对待我,我一定要启奏陛下,让陛下惩处你们!”

    “放我下来!放我下来……”

    张匡被架起关入马车的场景,为其左右邻里所瞧见,而能住在他左右邻里的,无不是金坛县有权有势的人物。

    瞧着张匡被抓走,其中不少与张匡有瓜葛的人便不由得心虚了起来。

    这种心虚不是没来由的,因为锦衣卫自江东六府全面新政以来,凡是被他们带走的人,大多都招供,并供出了许多牵扯之人。

    一时间,江南被捕富户数量繁多,交到朱高煦案头的书册上,几乎每日都在以数十上百的速度不断刷新着。

    这样的情况,自然引起了群臣的不满。

    “江东六府冤案甚多,牵连甚广,锦衣卫滥用私刑,致许多致仕之臣多死冤屈……”

    “臣户部主事马英(御史陈孟旭),恳请陛下治罪纪纲,罢停新政!”

    西角门外,乌泱泱百余名官员下跪作揖,声音隆隆。

    瞧着他们那大义凌然的模样,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一个个都是圣人。

    面对他们的逼宫,西角门内王彦带着十余名锦衣卫缓缓走出。

    他手中拿着圣旨,不多时将圣旨展开后,当即唱声道:

    “户部主事马英督查江南户籍,隐报常州府高梦等七十二家富户水田,私下篡改文册,依《大明律》,流放蛮莫!”

    “御史陈孟旭受贿枉法、隐报镇江府富户李昭杀人一事,又私下盗取银税,依《大明律》,流放蛮莫!”

    “王彦,你也蒙蔽了圣听吗?!”

    当王彦念完圣旨,马英与陈孟旭便指着他开始破口大骂起来,然而他们的大骂并没有对王彦造成什么影响。

    在王彦的注视下,他们被锦衣卫给架出了宫去,而剩下的官员则是如惊弓之鸟一般,心情忐忑的等待王彦发话。

    “还在这里跪着做什么,不当差吗?”

    王彦阴沉着脸吐出这句话,只见下一秒这群臣子便纷纷起身,低着头四散而去。

    这样的软骨头,向来为王彦所看不上,毕竟他也是跟着朱棣南征北战过的人。

    解决了这场闹剧,亦失哈转身走入了西角门楼内。

    在门楼内,一个长宽各两丈的巨大沙盘摆放在正中间,而作为皇帝的朱棣则是在打量沙盘上的一切。

    此刻的他,已经全身心投入其中,而王彦返回后也没第一时间打扰他。

    过了片刻,朱棣才回过神来询问道:“都走了?”

    “回陛下,都被赶走了。”王彦毕恭毕敬的回答,朱棣则是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

    “嗯,这群人还真是欺软怕硬,不敢去找老二求情,跑来我这里逼宫。”

    朱棣似乎在说自己这边才是软柿子,然而王彦听后却笑道:

    “他们被殿下吓破了胆,却忘记了陛下您也是尸山血海中走出的铮铮汉子。”

    “哈哈!你这话说的不错!”

    王彦的话说得朱棣心花怒放,确实这些年他当习惯了老好人,但这不代表他是好脾气。

    纪纲和陈瑛弄死的那些人,大半可都是他授意弄死的。

    只是在朱高煦那种动不动就要株连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人的家伙面前,朱棣反倒显得可蔼可亲了。

    “陛下,这群人估计明日还会再来,您看……”

    王彦小心建议,朱棣却打断他道:“不用管他们,告诉李失、王忠他们,大军明日北上。”

    “北征期间,户部与工部、刑部、礼部等奏疏都送至春和殿,吏部和兵部、六军都督府的奏疏抄录两份,一份送往春和殿,一份送往军中。”

    “另外,召大学士金幼孜、胡广、黄淮、杨荣几人,连同六部左侍郎随军北征。”

    “是!”听到朱棣这么说,王彦连忙应下,随后才道:“那奴婢去与殿下说一声,好让殿下有个准备。”

    “嗯,去吧!”朱棣大手一挥,王彦也亲自前往了春和殿。

    不过在他走后,朱棣便瞥了一眼身旁的班值太监。

    那太监年纪三旬左右,身材肥胖,看上去人畜无害。

    瞧着他,朱棣开口道:“你走一趟,告诉纪纲,让他趁机把都察院那几个人处理处理。”

    “奴婢领命!”班值太监连忙作揖退出春和殿,朱棣见状也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好似调侃般说道:

    “老二,你这日子也不能太舒坦,得替俺担些事情。”

    今天二更在下午四点到五点之间。

    明天和后天得忙我奶奶下葬的事情,和之前说好的一样,这两天的更新是每天一章,另外更新时间有些不太能确定。

    我也是第一次忙这些事情,估计会比较拖拉,更新估计不是下午就是晚上。

    下葬结束后,22号恢复两更,谢谢体谅。

    (本章完)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