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处理完了这些诉讼,时间已经到了中午。吴王等人匆匆吃了点饭,随后分头行动,各自忙碌去了。随着前来投奔的人越来越多,吴王府的工作也繁重了起来。尤其是,新招募的工作人员,往往也不熟悉这些行政工作,很多事情都得大臣们手把手去教,甚至吴王自己也得上。一旦运作起来,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好在,到目前为止,吴王府的行政架构,已经渐渐完善了些。所以,压力已经没有前些年这么大了。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好歹已经转向培训官员,而不是什么都得自己亲手做了。
吴王府的组织,是以《周礼》为基础的。
一方面,朱允炆本人很热衷于这套规章制度,他手下那几个文臣也是如此。另一方面,在这个地方,也没有什么可以参考的官僚制度和组织方式。齐泰只在朝廷中央担任过六部官职,没有地方上的经验,黄子澄干脆只在翰林院待过。朱允炆自己,更是完全没经历过专业培训,除了基本的通识教育,行政经验基本为零。大家加起来,都凑不齐一整套理论,更遑论组织一个有经验的班子了。
所以,大家也只能依据故纸堆里那些典章,结合自己对明朝制度的记忆——可能还有不少理解和寻思,糅合出一套规则来。
周礼,理论上应该是周朝的礼法,不过实际上,大多数内容,都是汉儒编纂出来的,基本上是汉儒对周朝的一种理想化的想象。放在现在,已经很落后于时代了。
而欧洲这边的情况,比汉朝都落后不少。搞个太先进的制度,大家也适应不了。周礼里面,包括了很多古代政治经验,甚至有不少是涉及分封制时代的内容。而且,这毕竟是个理想化的叙述,所以对于当地人来说,很有吸引力;又不至于有太多过于难以理解的东西,方便大家接受,因此很受欢迎。
明确打出了周礼的旗号之后,吴王等人的号召力进一步提升了。一些有知识和武艺,却苦于缺乏施展机会的人,也纷纷前来投奔。
而更多的教士和贵族,即使暂且没有直接前来支持,也开始设法获取东方的典籍,以此为基础,进行思考和再次论述。
这些人的想法,没有平民们那么激进,一般不会像胡斯派或者吴王的狂热追随者那样,希望赶紧推翻阿勒曼尼国王和大贵族们,重新建立新秩序。但哪怕是一些文化水平比较高的上层教士和学者,对现状依然是不满的。
现在,教会内部彼此倾轧,长期进行无底线的内斗;世俗领主更是整日打来打去,尤其阿勒曼尼这边,几乎永无宁日。混乱的局势让人们整天提心吊胆,哪怕是他们这些上层人物,人身和财产安全也没有什么保障。
所以,他们自然不希望这种情况,继续延续下去,因此开始学习孔子的学说,希望从东方的礼教中寻找经验。
按这派人的理论,目前地中海世界的乱象,就是缺乏秩序导致的。
人类要组织成社会,规模只要一大,就必定需要不同层级的管理者;要让组织正常运行,就必须给管理者足够的权威,才能保证指挥有序。如果权威失效,秩序混乱,就必定会造成现在这样的问题。而周礼,恰恰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合法性叙事,和严格的秩序体系。在这套体系中,不同等级,都有明确的要求。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安于值守。如此以来,当今的乱象,才能有解决的思路。
另一方面,孔老先生也说过,选拔人员,确定级别,也要看他的能力。能够施展自己才能的就可以担任官职,如果没有能力,就应罢免。这样一来,就能及时进行调整,让那些出身高贵,能力却不够格的人,能体面地退出;有能力的人,则可以施展才华。
这样一来,礼乐等级是固定的,等级上的人却是灵活的。既可以防止秩序崩溃,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也可以选拔最有能力的人,提升效率,避免腐化。这种平衡的体系,才是现在最好的选择。
这套理论,是纽伦堡的一个修道院长总结出来的,之后在各个修道院和大学之间迅速传播,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甚至有人传言,说之所以扩散的这么快,是因为纽伦堡和美因茨的主教,都私下里赞同这个说法。毕竟现在世道太乱,如果有人能站出来重建秩序,大家肯定会支持的。而明朝的威名,这些上层人士,可能比底层更加了解。
很多教士和学者,都是贵族家庭出身。因为虽然教会提供了平民受教育的渠道,但能像胡斯神父那样,从一个普通自耕农,做到大学校长,已经是十分罕见的情况了。只有那种天赋异禀的人,才能做到这种程度。整个行业,依然是贵族子弟为主导的。
但另一方面,除了一些从小就对神学特别感兴趣的人,大部分人进入教会,其实也是为了找个工作。在阿勒曼尼地区,为了防止析产导致家族分裂和没落,很多贵族都会选择只让一个儿子继承所有家业,而把其他人打发到教会去学习知识,或者干脆把他“放生”,当个自由佣兵,自己打工养活自己去了。
由于实践经验丰富,竞争也相对激烈,这些人里,有能力的其实并不少。他们虽然不希望彻底改变现在的社会秩序,但也对骑在头上的无能者颇为不满。另一方面,他们倒也不担心会面临下层的竞争,因为欧洲这边,教育水平很糟糕,受到良好教育的就更少了。就算上升渠道变得更通畅,下层民众也很难和他们竞争。
这些人被称为“纽伦堡派”或者“周礼派”。目前,在吴王宫廷里,人数倒还不太多,但他们依然是吴王势力的主要支持者。
由于这些人普遍出身较高,学识丰富,人脉也很广,因此经常能给吴王府提供各种情报,让他们了解高层的态势。也能帮忙进行协调和掩护,防止战略上出现问题,被过多的实权贵族同时针对。有时候,也有人会乐意跑到控制区,担任管理官职。总之,这些文化人的作用,还是相当大的。
当然,随之而来的,是他们和旧臣之间的矛盾。
吴王的大部分班底和身边亲信,都是当年他逃出巴黎之后,在莱茵河西岸躲避的时候,一路收拢来的。像之前寄养小让娜的村子,就在那片地方。
那时候,吴王还很落魄,跟随他的,基本都是些当地的平民。他们普遍文化水平很低,不过,能坚持这么多年下来的,也都是勇力过人,久经战阵的壮士了。而且,因为加入团队比较早,所以也深得信任。有时候,他们和新来的贵族文臣,就会互相瞧不起,产生各种纠纷。
而且,在这边,还不止他们这两派。比如,吴王府的一个收入来源,就是商人的捐赠。王府经常四处移动,走到哪里,都一路宣传,招揽人手,号召大家扶保吴王。为了行动方便,他们经常顺手修缮沿途道路,驱逐周围拦路抢劫的土匪和领主。因此,往来的商人,都得到了便利。
发现这种规律之后,一些商人也开始主动与吴王府联系,求购他签发的通行证。吴王府的控制区并不大,而且往往较为偏僻,但就算从这些地方绕路,也比走大道更加安全。控制区之外的地方领主,碍于吴王的面子,也往往不敢过于刁难。
有些心眼更活的,则看到了这个路网本身的价值,提出要加入吴王政权,利用他们这边的道路,有计划地转运物资。一边赚钱,一边满足吴藩本身的物资调度需求。吴王府确实挺穷,连专门的运输工具和运输车队都缺。见有人这么热情,就开始给商人颁发凭证,雇佣他们去运输固定数量的货物,只要运到,就可以免除对应的路费。于是更多商人慕名而来,甚至嫌吴王手里的路太窄、太短了。
为此,一些大商人开始主动示好,给吴王捐款,希望他能加快速度。附近城市的商会,也对此很是热衷。因为道路相对安全,省去了大量买路钱和雇佣保镖的费用,因此他们就用这些钱继续投资,帮忙买通和说服附近的贵族,主动帮吴王修缮道路。吴王这边负责出人,他们则可以出钱,只要道路能延伸到他们城市,就可以了。
双方一拍即合,由商会出面,向管辖当地几座城市的伯爵,购买了道路的所有权。这一片地方,都是贫穷的乡村,所以伯爵收了钱,就批准下来。然而,道路修成之后,繁荣的程度超出了预期,伯爵又开始后悔,想要收回道路。
商会对此十分愤怒,立刻组织私兵和城市民兵,据城防守。还一边联络吴王,请他出兵助战;一边派人带着钱财,四处游说,说服周围其他城市和领主,趁乱来针对伯爵。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商会坚持要保住道路的所有权,否则绝不让步。伯爵耗不下去,只能作罢。
这件事成功之后,城市商人们获得了更高的地位,在吴王宫廷里,也有了话语权。他们被称为“保路派”,属于目前比较活跃的新兴势力。不过因为直接参加行政事务的情况不多,基本上还是专注于道路和商业,所以相对中立,不怎么掺和其他人的争议。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小团体,比如当地基层教士的互助组织,还有一些在城里总被行会欺负、只能逃出去的工匠组成的松散协会,等等。由于吴王在这边,属于被迫白手起家,经常要尽可能团结更多人,以求发展壮大。所以这些杂七杂八的群体,其实一直不少。
当然,虽然整个组织都比较将就,看着很是草台,但欧洲这边,其他组织也不怎么样。而且,吴王府毕竟编制极多,至今发都发不完。村里挖渠的工头,都是个从七品的官。整个势力也是上升期,每天都有各种忙不完的工作。这会儿,反正也不愁大家会争起来了。
最新网址:www.00shu.la